《聽海歌唱》多元卻欠細裁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22年5月2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聽海歌唱 »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7/5/202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5月7日看了「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的《聽海歌唱》(Sounds of the Sea)。這套節目可算是港樂在疫情緩和後的首個現場表演,因港樂音樂總監梵志登還未能就位,今回邀來芬蘭「埃斯波聲樂節」藝術總監柯蘭瑁(Taavi Oramo)任指揮兼男高音。節目以海為題,曲目涵蓋多位作曲家較短小的作品,既有交響曲、也有詩篇演唱、略帶實驗性的曲目和電影主題音樂,多元的曲目較接近大眾口味,但廣泛之餘略欠精緻細裁!

 

西貝遼士的《海神的女兒》雖只有11分鐘,對於海的描繪卻不乏變化,且編制也不細,很適合作為開場曲。木管尤其是長笛、豎琴在弦樂中做出海水的躍動和漣漪,予樂團在強烈或靜態時點綴,有著重要位置。但以樂團刻劃出海上的變化和力量,就欠了一點龐大之感,而海水的流動性也未曾感受出來。

 

《向海》的靈感是武滿徹從小說《無比敵》中而來,三個短小樂章均由三音動機衍生,分別是降E-E和A,按德語可拼出有「SEA」一字,是作曲家在探索水與聲音,和音符動機跟主題意思相連的作品。三段音樂原為中音長笛與結他而寫,後把結他改為豎琴與弦樂,是晚的演出是後者——《向海II》。中音長笛和豎琴獨奏像引領樂團加入或為其開路,弦樂像小片小塊的出現,的確讓人感到作曲家稱「水跟聲音很相似」的感覺。獨奏家史德琳(長笛)與于丹(豎琴)在樂團營造的大海中做出一片片流動的連綿感。雖然三段曲有相似的音符,卻凸顯獨奏之美和分量,指揮亦在較窄幅的動機限制中予人向海的致敬。雖然沒聽過結他版本,但相信這晚的豎琴和樂團版效果更突出,因為豎琴跟長笛很夾,尤其作曲家選用中音長笛,其響度不會過為偏高,與豎琴無論合奏或獨自經營都顯得如密友般融合。

 

約翰.威廉斯的《大白鯊》組曲是典型的美國商業電影的模式,就像《星球大戰》一樣震撼。樂團的木管在開始時做出活潑的跳躍,和敲擊樂製造出開航啟程之感,不知不覺地把觀眾帶入主題。這類電影演奏是港樂的拿手工夫,基本沒甚難度,不過到了防鯊籠的主題,雖然銅管和敲擊樂一同上場,但驚嚇顫慄氣氛不足,指揮向上推的逼力還未去得盡,反而長號不時壓下去做出來的低音予人一種在推進中的逼力效果突出。下半場的《聖舞與俗舞》是德布西作品,唯一一首跟海沒甚關連。根據介紹,兩段曲應該截然不同。〈聖舞〉如古老祭典的舞曲,〈俗舞〉則是風情萬種,初時是輕快的圓舞曲,漸變為狂歡。這編排正好讓當時的新式豎琴發揮不同能耐。于丹初以清脆清晰的音色帶來樂曲中的點點東方、甚至東洋的色彩,其後與小提琴首席的一段合奏都亮麗,但直到第二段〈俗舞〉才出現豎琴一貫之連綿效果的手法,明顯兩段舞(音樂)運用了豎琴的不同能耐,兩種手法獨奏都見純熟。但從音樂的風格與面貌著眼看,兩段音樂反差不大,〈聖舞〉並不如古老祭典,而〈俗舞〉也不甚風情,反而覺得是同一曲的兩段,多於一曲中兩折不同主題的效果。尾段的狂歡時刻,樂團整體的狂喜亦可再濃一點。

 

德布西的《海》約20分鐘,被形容為不是交響曲的交響曲,若以長度和規模來看,是這晚的主菜。作曲家在三章的鋪排和樂團各聲部的分野都有很好運用。〈海上的黎明至正午〉的木管在弦樂中做出響聲,帶出向前漸變的感覺,港樂的幾位木管首席都貫徹水準,長笛和單簧管的一段活潑光亮,之後大提琴密集的和聲和銅管加入,像到了驕陽當中的正午,海上翻起巨浪。港樂幾個聲部在指揮帶動下亦配合得宜。特別一提原譜用12把大提琴,這夜港樂用了八把大提琴加六把低音大提琴,效果反而中和了圓號和銅管的金屬聲。想說的是如果水是主位,縱使是巨浪翻作,過重的金屬聲就少了水的質感。儘管如此也覺金屬聲頗重,感覺若是描寫正午驕陽似火,那就更貼近,不知指揮可有同樣考慮?〈浪的嬉戲〉中豎琴與圓號不斷舞動,而木管和敲擊樂在兩者頂峰而過,閃亮生輝,兩個聲部把浪的形態都做出效果。〈風與海的對話〉是洶湧澎湃,是樂曲也是海的高潮,敲擊樂跟銅管有很多發揮。個人特別喜愛全樂隊齊奏中,長號間中拉長譜出如暗湧的效果,另外長笛、雙簧管的一段如在暗夜中送出平和的一刻,同時閃出一線希望都做得出色。尾段弦樂跟上加大加快,全樂隊推高至強烈狀態。但這強烈的感覺卻欠了方向感,風和海之間的兩股「勢力」不明顯。不知這是不是就是根據場刊介紹,作曲家認為自己對海這題材無法寫得清楚明白之所以然,還是演繹上的問題?觀眾入耳便過,難留強烈感覺。

 

《海》之前是荷妲.阿霍的《索德格朗詩作三首》之亞洲首演,指揮同時擔任男高音,雖然是八分鐘的演唱,但柯蘭瑁情感滿溢,像在訴說命運,有如詩人般的感染力。樂團的木管再次佔重要位置,與歌者和其他聲部輸送出動人樂章。綜觀全晚節目,指揮柯蘭瑁局部表現不錯,但樂曲的整體鋪排就欠了細裁,尤其終章趨澎湃的曲目,都未曾完全綻放出海洋的威力(即港樂的能力)。但誠如之前說這晚曲目極多元化,又以短小為主,至於他真正的「實力」,可能要看他其後的《孟德爾遜精選》才能有較深入的看法,這文全以5月7日的《聽海歌唱》出發。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