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的意義——評《大戲小做》及《小戲大做》
文︰賴崇欣 | 上載日期︰2022年5月3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少言劇社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7/5/2022 19:30 《大戲小做》II +《小戲大做》+演後座談會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少言劇社」在JCCAC黑盒劇場上演《大戲小做》及《小戲大做》,總結過去一屆兩個青年劇場工作坊——第五屆青年劇團及第一屆編作精煉計劃的成果。上半場的《大戲小做》上演兩套成形中的作品選段,為創作收集意見;下半場的《小戲大做》上演經過改良的具潛質作品。這個精煉的過程肯定了「重演」的價值和需要。作品要趨向成熟,就需要得到回饋和重演的機會。恰巧《大戲小做》內的角色也透過互相的反響及重演自己的小事,更深地認識自我的價值和身分。戲內戲外,「重演」也讓累積的經驗轉化成前進的推動力。

 

兩節的演出都是學員以編作方式創作而成,旨在呈現年青人在生活上的掙扎與困苦。上半場的兩部中期短篇仍在發酵,是未完成作品,劇本和結構都可再琢磨,清晰的主題和演員的投入演出是可取的。第一個短篇《最尾脫「單」者》是一部探討戀愛的焦慮喜劇/鬧劇,單身者需要找到情人,否則要被送入單身營,令人聯想到電影《單身動物園》。角色尋找愛情的動機是為了避免被送入單身營,若後續的發展能更直接討論戀愛之於他們的意義,可使作品更加豐厚,而第二幕加入酒吧老闆娘的角色可以豐富議題的討論。「未來」設定還有發揮的空間,當佈置仍是偏向現實時,加入聲效可營造更「超現實」的環境。情節尚有沙石,如果女角色道青瓜和餅乾難吃時,不把它們送入口會更合情理。

 

第二個短篇《家常便飯》聚焦家庭關係。開場每位演員一人一句道出自己一家如何「開飯」,細碎如自己是負責擺放筷子的台詞富生活感和寫實。隨後六位演員輪流演出自己的家庭狀況,其他學員則飾演自己的家庭成員。故事不限於吃,還切入家庭衝突、壓抑、溫暖的不同面向。每個小段獨立來看是完整的,可惜合起來看,顯得零散,也沒有足夠的篇幅呈現更複雜的情感。大部分時間燈光是單一的暖黃色,如果有更多的設計,作品更可觀。有一幕用上聚光燈,分別照著女兒和正在吵架的父母,以空間的區間展示女兒與父母的隔閡,是合適的燈光設計;同一幕女兒在父母吵架期間重複獨白,無法傳達的寄望突顯了她無法進入父母的成人世界的無奈,是有感染力的一幕。

 

《小戲大做》是「青年劇團進階課程:編作作品精煉計劃」的成果,讓第二階段中具備潛質的短篇作品繼續成長,作品的完成度較高,劇本和演員演繹亦更流暢,成功營造懸疑和荒誕感。懸疑感由五名演員惶恐地衝入房間開展,再由他們說述自己與一位保安員和狗的恐怖相遇及找不到任何跟他們面試的人的情節深化,令人開始好奇,這到底這是怎樣的選角。演員在困惑之中開始推敲選角的模式和條件,也慢慢在無形的「攝錄機」面前開始演繹「試題」。沒人可供提問,「攝錄機」似有還無的監視,均令作品的懸疑感更重。

 

荒誕是作品的命題,而重複就是加強荒誕手段。荒誕劇透過重複的對白、情節呈現如同西西弗斯推石頭般「無意義」,突出無助與荒謬。當他們在不時複述自己與一位保安員和狗的相遇、似是無謂的細節,例如狗的身上掛了有安心出行的二維碼、被警告「你的世界玩完了」,又或是重複爬上工作梯尋求提示的舉動,都突顯角色久久無法平撫恐懼、焦慮和困惑。角色的窘迫從他們一直困於的房間可見,猶如密室的境地加強了壓迫感,也突出在結局時他們踏出燈帶,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時的解脫和自由。從結局來看,他們終究是超越了荒謬,發現那些恐怖經歷源自自身焦慮,也是內心世界的反射。當誠實面對自己所珍視的關係與夢想,小事的價值也被真實地還原。

 

此劇佈景簡約,演員搬動數張櫈和工作梯來建構出不同的場景有效;燈帶和黑白格仔地氈令作品有迷幻效果。頌砵作為聲效雖然簡單卻又巧妙,敲打的節奏和力度也深化角色的情緒,產生一種「被淨化」的氛圍;當然是頌砵還是一個花盆,又牽涉到編劇用意。後設結構令作品更有層次,演員戲外的編作與戲內的演出的真假界線更模糊。如果結尾有更多篇幅讓角色清晰地表達他們退出面試的原因,又或者解釋到面試與他們自我認同的衝突會更理想,畢竟成為演員與成就自己之間不一定有衝突。

 

三部作品都由年青人的經驗中提煉,作品或有沙石,但有「重演」的機會相信可以改進。從演後分享會中,聽到看過上一屆作品的觀眾肯定重演版本,認為故事經修改後變得更聚焦,相信以上的作品在下一階段經過琢磨會更成熟。而公演之前,觀眾看不到的部分,諸如創作期間演員的交流、分享,真實的自我反思,也是編作劇場可取的價值,青年劇團的嘗試和改進值得肯定。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在學時擔任學生編輯,喜愛劇場、電影、閱讀。畢業後曾於表演場地及戲院從事籌備節目的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