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吸引 戲碼各有亮點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22年2月2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丹山鳳粵劇團
地點︰高山劇場
日期︰4-6/12/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去年12月4至6日在高山劇場看了「丹山鳳粵劇團」主辦一台戲三場節目,分別是《胡不歸》、《晨妻暮嫂》和《龍城虎將震聲威》。生旦梁兆明與王超群均是唱做俱優的名伶,加上新晉譚穎倫、郭啟煇、文雪裘和資深的温玉瑜配合,整台戲不乏亮點,尤其生旦表現出色,令人回味。

 

 

三個戲均有不同風格:《胡不歸》苦情,《晨妻暮嫂》較倫理,而《龍城虎將震聲威》則是喧鬧式喜劇。《胡不歸》十分經典,林家聲的文萍生亦文亦武,貫徹林派生角的特色,新馬的演繹感情澎湃、〈哭墳〉唱情一絕,差不多成為後來演出者的規範和準則,兩位名宿均是演此角的佼佼者。不過後期不少老倌演這角多以全文戲來做,即較著重唱情,少有重現生角出征,為國赴戰場一幕。作為林家聲徒孫梁兆明演此戲,不但不減臨陣應戰一場,他的文萍生性情亦不一味愚孝。除奉母至上,亦會爭取母諒,言行之間,有點武將的硬淨。在戰勝歸來後得知妻房已被娘親趕走,悲苦氣怒中不能怪娘親,但心中一腔苦痛無從宣洩,來個一手拍枱,這下可不簡單,整張枱也被他翻了。從劇情發展,到人物情緒性格,這下拍抬十分合情合理且做出高潮,而從功底看,這下真是誇啦啦,力度與角度都要十分準確才做出驚怒下的威力。到了〈哭墳〉一場,他不刻意模仿新馬的唱法,用自己的感情和腔口直輸而出。不過有一點要留意:他有太長時間是跪著唱,就反而不夠站起身唱的舒展。跪下雖是對亡妻的一種敬意,但在舞台上,觀眾會明白不跪耐一點不等於對妻的愛不夠深,這是借意的表達,建議下回不用跪太長時間。

總括而言,他的文萍生並不油膩和太苦情,他在護妻順母中表現出兩者均是他的至愛,角色的演繹跟大部分文戲小生略有不同。

 

《胡不歸》中除了〈慰妻〉與〈哭墳〉兩首名曲,其餘多是傳統曲式,十分講究唱功,花旦王超群是夜的嗓音唱情十分在狀態,音準聲清,又拉腔圓潤,自然不造作,她與梁兆明讓觀眾享受到四四正正、舒服上乘的曲唱。不過她的趙顰娘在身韻而至情性都稍為堅強,《胡不歸》的苦味就輕微了一點,尤其〈逼媳〉一場,個人還是鍾情苦情的顰娘多一點。

 

《晨妻暮嫂》顧名思義,是假鳳虛凰的故事。張仲昆(梁兆明)與何素貞(王超群)本是一對,奈何昆出戰傷重失蹤,已懷有其骨玉的貞唯有與其兄張伯賢(譚穎倫)扮作夫婦。昆大難不死卻雙目失明,心灰意冷,有意成全大哥。當三人冰釋,一向愛慕昆的郡主用能醫活他雙眼的龍涎珠來換取昆的愛。此戲碼除生旦感情戲,有不少雙生戲,兄弟與大伯和弟婦之間的矛盾誤會,讓愛護與奪愛互相交纏。小生是文武應功而偏向文一些,花旦則是正旦應功,但一開場先要以深閨待嫁小姐出場。王超群手拿團扇,輕盈細步亮相,邊唱邊配合身段動作,整套做工嫻雅端正、優美悅目。其後在與伯賢洞房之日,亦有淋漓的演繹,要非當日的咪高風調得不夠專業,這場戲應該更加細膩動人。由於接近是雙生戲,生角在失蹤後戲分略少。下半場昆與兄嫂重逢後有一場重頭戲,就是盲人扮開眼人。為免親人擔心和可憐,梁兆明的仲昆透過身段動,先熟習四周環節,再以步度距離,再以手度枱上尺寸和茶杯放置位子,由盲人漸學做開眼人,由慢步不靈到闊步神氣。這段戲可輕輕帶過,可梁一點不馬虎,把角色做出好樣來。

 

第一次看《龍城虎將震聲威》,可能當時由較年青的新秀演出,感到此劇頗胡鬧。今次由具分量的演員擔當,感覺是兩回事。不但沒有亂七八糟,更覺此劇鋪排不錯,喜劇部分錯摸好笑,撰曲亦不求其,而且在對白設計上也見精細。笑料主要由黄龍國太子李魂甦與買花生的賴尿蝦對調身分開始,李假扮王子護衛陪賴入紅花國為質,怎料宮主熊丹鳳看中李,反而不給白金國王子白通靈面子而引起連串惹笑情節。生旦在台上合拍熟練。而經筆者再三向場館要求下,咪高風終於調過來,花旦之好聲終可再度感受到。作為資深名伶,王超群沒令人失望,當晚聽到不少人讚她無論身段做手或聲線都好到位,與梁兆明十分合襯。飾賴尿蝦的温玉瑜專長演小角色,作為綠葉,他確實為這戲帶來相當效果,不過筆者發覺他經常爆肚,又愛借演出挖苦同行,實需收斂。在具水準的演員擔當下,這套戲呈現喧鬧式喜劇少有的情理通達和緊扣,只是最尾拆解賴尿蝦原是紅花國國王在民間與女子所生之子的一段較「甩咳」。

 

綜觀三場戲水準很高,生旦梁兆明、王超群表現突出,在台上二人突破年齡差距,既合拍又合襯,二人交足功課很值得捧場。新秀譚穎倫亦有優秀表現。其他人腳亦落力,只是場館音響設備較落後,某程度影響了觀賞指數。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