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桑管弦樂專場音樂會首晚:王亮、李嘉齡、阿貝爾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1年11月1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蕭邦社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6/10/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節︰香港美樂聚2021 »
藝術類別︰音樂 »

因應疫情的關係,本年度「蕭邦社」主辦的所有演出或課程交流活動,都分成現場或即時海外轉播,也沒有作錄音或錄影。海外音樂家的演出都由奧地利維也納轉播到香港;同樣地,香港的現場演出也即時轉播到維也納的音樂學院內,供當地觀眾同步欣賞。在香港的兩場現場演出,邀請到「香港管弦樂團」及兩位鋼琴家,與法國資深歌劇指揮家阿貝爾(Yves Abel)一同合作。最具特色的是,為紀念法國作曲家聖桑逝世一百周年而演出兩場專場音樂會,這可算是現場欣賞聖桑的管弦樂作品非常難得的機會。聖桑的音樂在香港的舞台上,一直以來並非主流的節目,其有趣而多變化的音樂風格,在歐美樂壇倒是受到演奏家及聽眾的歡迎,而以專輯形式發行的管弦樂唱片,也不乏支持者。這次,觀眾在兩天之內,就像聽專輯一樣,有幸密集式地聽到聖桑最具代表性的幾首管弦樂作品。不過,最熱門的榜首作品《C小調第三交響曲「管風琴」》,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當然無法演出,取而代之的本為《第二交響曲》。但兩場音樂會的時間所限,最後把稍為欠缺聖桑獨特色彩的《第二交響曲》在節目單上剔除,也是非常明智的抉擇。

 

第一首演出的樂曲,為聖桑幾首各具特色的交響詩之一。不過,在大會堂音樂廳裡,卻出現奇怪的一面倒重低音聲效。指揮阿貝爾領導樂團演奏《費頓–交響詩,作品39》,大刀闊斧的演繹,與聖桑大部分作品以豪邁瀟灑氣質為主的風格,完全相應。不過基於音樂廳的異常音響效果,弦樂組的高音區卻頗為遜色,銅管組在平衡方面,卻能夠做到較為收斂但也不失音樂演繹的前提。木管組的精緻表現,幸而並沒有被不適當的音效掩蓋。而在音樂最高峰的部分,音樂推進到此亦相當自然,再加上敲擊樂組的配合,整體還是很令人滿意。可是,令人摸不著頭腦的音效,卻令此演奏出現較模糊的色彩,層次亦變成單一的厚渾,顯然令人感到相當可惜。

 

作為四位獨奏的第一位出場獨奏家,樂團的第二副首席王亮演奏《B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當然更能成為焦點。這是筆者最喜愛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餘兩首為拉羅《西班牙交響曲》及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全部都是香港較為冷門的音樂會曲目。對上一次聽聖桑這首協奏曲,已經是2003年「香港小交響樂團」與小提琴家李慧銘的演出了!

 

王亮在整首作品的演繹,貫徹了爽朗與甜美的風格,與絕大部分演奏家以浪漫為首要重點的演出,風格上稍有不同。在抱以厚望的情況下,王亮的表現稍嫌不夠完美,在音準和音色的控制上,出現的小瑕疵較多。但在聖桑這首充滿多變素材、又以玩味靈氣見稱的作品中,他如跳兔奔騰的無牽絆演繹,卻又成為難能可貴的音樂個性。第一樂章中,他稍快於正常速度的演繹,在當晚音樂廳的奇怪音效下,低音琴弦的表現力,更是迷失於過於雄厚的樂團聲音中。不過,他在高音的歌唱段落,依然散發著迷人的色彩。第二樂章的搖籃曲主題,王亮以率直不羈的風格,來表現樂曲的本來面目。如第一樂章一樣,在低音弦聲音容易被樂團遮蓋情況下,他更行反調地刻意將本來可以做色彩對比的低音力量減弱,集中於樂曲在高聲部的優美歌唱性。在最後的人工泛音段落,他的演奏雖為完美漂亮,但稍急的速度,令指揮及單簧管首席史安祖(Andrew Simon)較為難以配合,單簧管在低聲區本為與獨奏同步的色彩與音程,變成了稍慢而過於突出,兩者的分離,做不出原本非常具有特色的空洞和聲效果,實為可惜。第三樂章的引子,正好表現出王亮的灑脫風格,而他也能夠在往後的其他突變的新主題中,保持著這種特質。而在嬌媚的歌唱小片段中,他依然以率直甜美的氣質,來演繹當中的味道。整個樂章中,他對於不同變化的樂思的掌握,靈活而自然的演變,在音樂的表現上,可說非常動聽。

 

阿貝爾在領導樂團為王亮伴奏,在當晚的音響效果下,已聽不出甚麼平衡或色彩對比了,整體的線條亦較「肥胖」,這大概連指揮自己也控制不到。個別團員的表現依然能帶出聖桑作品的優雅法國風格,雙簧管首席韋爾遜(Michael Wilson)在第二樂章尾聲的獨奏片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唯獨是王亮在與樂團合作時,身體經常無意間轉向小提琴組,令琴面偏向了舞台的一邊。因此,即使他使用的是音色漂亮的名琴,但單是音量,便已經無法完全傳送到音樂廳前方,未能令聲音準確地傳送到觀眾席。面對著如這首協奏曲的樂團豐厚結構,作為獨奏者,當晚基本上已有超過一半機會被樂團掩蓋。王亮在日後的演出中,必定要好好改善這個習慣。

 

下半場的節目安排格式,與上半場一樣。阿貝爾指揮樂團演奏另一交響詩《溫法爾之紡車,作品31》,在這首精緻的作品中,木管組,特別是首席樂師,所擔當的地位相當重要。而在中段部分的對比中,弦樂組與銅管組的豐富色彩亦表現得相當好。雖然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比較奇怪,但樂團在這首作品中的演出的確相當漂亮,在恍如一首芭蕾音樂的演出中,不同聲部在很多不起眼的短暫旋律中的配合,實在很優秀。

 

鋼琴家李嘉齡擔任《G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2》的獨奏,亦令人抱著很高的期望。音樂廳的奇怪音響效果,令鋼琴的低音聲區變得很明顯,鋼琴的聲音比例,亦變得很大。在第一樂章開首的獨奏主題中,李嘉齡的演繹可以說是極之迷人,主旋律與低音和弦的對比,已經能為整個樂章的氛圍,鋪好了根基預告。而她在第二抒情主題的演繹,憂鬱而優美的如歌表現,強弱情緒的鮮明對比,而在中段發展,幾個極端的素材在她手上,色彩的變化亦非常清晰,演奏亦完美。以李嘉齡本身的條件,在第二及第三樂章中的技巧要求,應該難不倒她。不過,她就是採取了較從容的速度來演繹。在著名的第二樂章中,她一氣呵成、持續而圓熟的技巧,無論在諧謔的急速跳音、或是在雙手的橫跨三個八度連串半音階裡,都完美無瑕地奏出清楚而漂亮的琴音。所以,當回想起她過往演奏的體能反射條件後,也不會為她整體來說稍稍慢一點、而少卻了刺激的演奏,而去要求她有超技表現,因為,那個就不會再是李嘉齡。在強勁的第三樂章中,情況都是一樣,她採取稍稍慢少許的速度,雖然將刺激度減弱,但卻依然將樂曲本身的強弱及色彩對比,原原本本地展現,而且全無冷場兼完美無瑕。總括來說,李嘉齡在整首協奏曲的表現,已經達到非常優秀的水準。樂團在這首作品中,與獨奏交鋒的機會非常少,反而平日作為塑造氣氛的定音鼓,卻又很多發揮的機會。定音鼓首席龐樂思(James Boznos),在這首樂曲中經常在不經意的地方為鋼琴獨奏或低音弦樂聲部,附以提升節奏感的功用;而在第二樂章中,他的定音鼓演奏更有旋律線條的出現。龐樂思在這首協奏曲中的表現,除了恰如其分外,更有與獨奏對答的優秀效果,為這個演出增添了許多趣味。

 

【後記】

 

當晚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可算是筆者三十多年來少見。聖桑的管弦樂作品,本身已經和聲豐厚,但以大會堂音樂廳過往的音效,亦不應該會有當晚的現象出現。樂團當晚的人數,比起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已有所減少,但音量竟然仍然出現「擠爆」的情況,實屬罕見。其實,音樂會開始前曾用上擴音器,而且聲量還相當大。不清楚是否技術上的疏忽,而令音樂會進行中的收音系統接駁到擴音器所致。總之,指揮雖然精於旋律上的營造,但以當晚而言,我們卻未有機會聽到他對於整體平衡與色彩的表達,這對於作品演繹來說,特別是像聖桑這種精於玩弄管弦樂色彩的作曲家作品而言,真的是暴殄天物。

 

日期:2021年10月16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節目:香港「蕭邦社」紀念聖桑逝世一百周年(第一部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