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的聲音》——對既定形象的反思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21年10月18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人魚的聲音 »
主辦︰晨刻藝術策劃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11/9/2021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人魚的聲音》是《不貧窮藝術節X香港2021》其中一個演出作品,屬創作者之華的首個個人音樂獨腳戲。場刊中見本劇期望能「訴說傳統對女性的心靈的囚禁」,以音樂、獨白,輔以形體,借三代人的故事呈現出女性在不同時代面對的各種規範與壓抑。為了「嫁個好人家」,祖母自小被纏足,全因曾祖母認為那些每餐吃魚吃肉的人家喜歡小腳的女孩,因此祖母小小年紀便需承受腳掌變型之苦。到母親偷渡來港,嫁給只見過兩面的父親,被改去名字,卻從未感受過丈夫的關心和體貼,給女兒擇偶的建議,就只是找一個願意帶你去飲茶的男人,觀眾從如此微小的願望中窺見母親地位的卑微。至於「我」,作為現代女性,同樣被四周以固定的形象規範,女性由「女人應該怎樣」與「男人不喜歡女人怎樣」來形塑。

 

傳統婦女活在男尊女卑的風氣下,受父權社會與家庭束縛,生活受壓迫的印象大家都不陌生。《人魚的聲音》雖是創作者的家族故事,但正好呈現出上述的典型形象。女性的生活意義、形象由男性賦予,結婚會埋葬女兒的身份,現代女性纖體瘦身化妝,依靠男性視角來定義美醜。為表現當中的抑壓,舞台中央垂掛著一白色紗帳,輕薄細紗下表演者借形體交代外在環境對女性角色的規限。當中束縛的意象被充分利用,貫穿全劇。然而筆者在觀看期間卻不由得期待看到女性在既定形象以外的掙扎與出路。

 

創作者作為現代女性,接受西方教育,也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在她交代個人的故事時,卻會為男朋友沒有體貼地為她安排晚飯而委屈地哭,因為她能體會母親過去的感受,在兩性的相處上,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與關懷。可是當「我」經歷一切後,問出「為甚麼女人一定要抱憾?」,她最終的疑問還是「你愛我嗎?」。當兩性關係仍需依賴男性餵養,祈求別人的愛,又怎能做到場刊所言,展現出「女性靈性成長蛻變的歷程」呢?「我」如何看待「女性」的身份,又如何自處?在女性命題的內容上,若只停留在呈現受壓迫的固定形象,一般觀眾對此應沒有太多觸動,這次的演出對創作者,甚或觀眾而言,意義何在?三個階段的女性形象都有其獨特性,但如何跳出傳統的刻板印象,展示女性在不同壓抑下的思考,以及具層次地交代在不同掙扎下的細緻感受,相信仍需進一步的沉澱。

 

本劇以「人魚」為題,付出一切的人魚最終並不如一般的童話故事般,有美滿結局,王子和公主並沒有幸福快樂的在一起。相同之處是祖母與母親的痛與付出,未有換來幸福的婚姻。為呼應故事背景,演出時以海浪聲、煙霧效果和波浪投影來配合。可是,童話式的包裝,與帶有回聲效果的獨白,樂器與背景音樂的頻繁轉換,獨白與歌唱的突然跳接,整體選曲風格的不一致,都容易令人跳出了敘述,而非代入其中有所共鳴。女性的身份帶來種種規範,但痛苦過後,如何面對壓迫,怎樣自處與找到出路,或許更能呼應人魚為愛犧牲,變成泡沫而消逝,最終以不同形態回歸廣闊的大海的內容。在以個人經歷為題材時,或需跳出過去經歷帶來的限制,進一步思考劇場與自身、與觀眾的關係。

 

(攝影:竺諺民)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