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古蹟相映 新秀新樂相融——送舊迎新的「樂.憶古蹟」
文︰周凡夫 | 上載日期︰2021年10月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保良局」演奏梁書銘2013年的作品《禮頓道 66 號》(左起:小提琴王倩兒、蔡君楊、中提琴何珈樺、大提琴潘穎芝),照片提供:垂誼樂社
主辦︰垂誼樂社
地點︰保良局中座大樓關帝廳、大館
日期︰2020/11/22、2020/12/19-01/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編按:本文一直未有機會刊登至報章專欄,本會現獲得周凡夫老師家人授權首刊,希望藉此與大眾分享周老師的文字。

 

「樂.憶古蹟」系列音樂會是大提琴家李垂誼於2010年成立的垂誼樂社(現稱誼樂社),2013年開始舉辦的社區活動,藉此將世界級的演奏家帶到香港不同角落,以音樂凸顯古蹟的歷史文化意義,2019年更獲得賽馬會慈善基金贊助,將此系列拓展為全新的「賽馬會樂.憶古蹟」,於當年9月正式在大館啟動,為觀眾帶來「另類」的免費音樂會活動。去年因疫情影響,海外樂手難以來港,不僅「樂.憶古蹟」活動受到影響,作為垂誼樂社年度性的旗艦活動「樂.誼國際音樂節」的節期與內容亦一再調整,終得以在11月15日至28日舉行了多場以香港樂手作為主力的音樂會,並以慶祝樂社成立十周年的誌慶音樂會作為壓軸節目。音樂節期間,亦在大館及保良局中座大樓關帝廳安排了「賽馬會樂.憶古蹟」的音樂會。但隨著十二月第四波疫情演藝場館關停後,安排在大館全新建築的多用途場館「賽馬會立方」演出的「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亦變成面對空無一人的觀眾席演奏的網絡演出,為此卻又能將這項古蹟音樂會的線下和線上演出作出比較。

 

梁書銘新樂寫古蹟

「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保良局」演奏梁書銘2013年的作品《禮頓道 66 號》(左起:小提琴王倩兒、蔡君楊、中提琴何珈樺、大提琴潘穎芝),照片提供:垂誼樂社

 

安排在保良局關帝廳的線下演出,因疫情亦只能接待大約四十位觀眾,不設半場休息。關帝廳所在的中座大樓是銅鑼灣保良局建築群最具歷史的部分,屬二級歷史建築,不僅具有中式建築特色,而且至今近百年來,仍保持著當年建築用作收容兒童宿舍的原來用途。

 

這次音樂會李垂誼帶領七位香港弦樂精英,包括小提琴家蔡君楊、楊采曈、王倩兒、錢澤琛,中提琴家何珈樺,大提琴家潘穎芝,低音提琴家李思熹,組成不同組合的五重奏、六重奏,除演奏了意大利巴洛克時期鮑凱利尼的「鳥舍」(弦樂五重奏,D大調第六首作品11),和羅西尼的「風暴」(D大調第六弦樂奏鳴曲),還演奏了浦契尼充滿情感的《菊花》,和於香港作曲家梁書銘的《禮頓道66號》。這兩首標題性的弦樂四重奏都富有色彩與明確內容,與兩首巴洛克無標題室樂作品,形成對照。特別是梁書銘的作品,樂曲標題正是音樂會舉行所在的保良局中座大樓的地址,梁書銘啟發自這座古蹟的樂曲,寫於2013年,2017年還在芬蘭演出過。

 

梁書銘以音樂追溯十九世紀的香港社會風貌,當年保良局的成立,社會動盪,拐賣人口的歷史,化成音樂,既有感人的旋律,亦有粗暴的節奏,長約八分鐘的音樂,帶有戲劇性的對比效果,就一如保良局過去所經歷的歲月,很有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之感。

 

至於用作音樂會壓軸的樂曲,由李垂誼用大提琴,與居港的烏克蘭手風琴演奏家德巴茲淳(Nazar Tabachyshyn)攜手演奏皮亞佐拉的《聖母頌》和《鯊魚》,風格更是截然不同,在此一獨特的建築空間響起頗有奇趣,亦為這場於下午舉行的音樂會帶來富有趣味性的結束。

 

大館線上新秀迎新

賽馬會樂.憶古蹟網上音樂會—「隨著音樂遊大館」第一集十位弦樂手演奏韋華第D小調大協奏曲(網絡截圖)

 

2018年開始對外開放的大館,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還有「檢閱廣場」、「監獄操場」及「洗衣場石階」等戶外空間。最新推出的系列性線上古蹟音樂會,第一集(12月19日上線)由十位弦樂手演奏了巴洛克時期的韋華第D小調大協奏曲,演出前各人分別講述了在香港不同地區成長生活,和各自對大館的感覺。

 

隨後先後於1月4日和1月15日上線的第二集和第三集「我們心目中的大館」(上)及(下),便成為送舊年迎新年的節目了。上集由垂誼樂社的藝術總監,演奏大提琴的李垂誼,與鋼琴家李嘉齡及小提琴家王倩兒演出印象派的德布西鋼琴三重奏,只奏三、四樂章,兩個樂章之間,三位演奏家分享了對大館的感受;這兩個樂章均帶有旋律性,三人奏來很動聽,第四樂章的高度默契呼應尤為出色,以這兩個動聽樂章帶同大家迎向新的一年,亦可說很有心靈療癒作用。

 

第三集由兩位年來鵲起的小提琴天才譚允靜和黃沛盈出場。兩人演奏前都各自說分享了眼中的大館。譚允靜首先獨奏了米爾斯坦(Milstein)的《帕格尼尼魂》(Paganiniana)約五分鐘的選段,繼而黃沛盈獨奏了巴哈E大調第三小提琴組曲BWV1006第三樂章:嘉禾舞曲與輪旋曲,都是旋律熟悉動聽的短曲,兩人奏來更是全無半點壓力,揮灑自如又散發著活潑青春的氣息,好像春天提早來了。

 

很明顯地,關帝廳的線下演出是一套完整的音樂會節目,在大館的線上演出只能是很簡短的一首樂曲,甚至只是選段,既難像關帝廳的線下演出後還可參加導賞團加深對古蹟的認識,同時欠缺了在古建築中的現場氣氛感受,古樂與古蹟輝映相融的感覺亦大大削弱了。但年青一代的樂壇新秀奏出充滿新鮮活力感的音樂,卻能在新一年的開始為大家帶出了傳承向前的新希望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本地資深音樂評論人,1982年開始至今,一直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於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著有《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