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過百年的奏鳴曲
文︰雙燕 | 上載日期︰2021年9月2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演出單位︰大偉.格拉斯曼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8/9/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雖然香港的疫情漸趨穩定,但鑑於外地的情況反覆,令隔離政策也經常變更,因此很多外國音樂家選擇不來港。有見及此,「飛躍演奏香港」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安排鋼琴家大偉.格拉斯曼(David Greilsammer)連續在兩個機構舉辦音樂會,藉此提供誘因吸引他來港演出。

 

其實格拉斯曼也曾為飛躍演奏香港表演,今次的演出節目是他2014年發行的專輯《史格拉第:凱治:奏鳴曲》(Scarlatti: Cage: Sonatas),梅花間竹地彈奏十五首史格拉第和凱治的奏鳴曲。他的音樂會銷情很好,因此飛躍演奏香港首次加場,雖然加場的場次是星期三,但出席的觀眾不少。事實上,自劇場重開後,就個人的觀察,表演節目的銷情不錯,也許觀眾實在「餓」得太久了。

 

這場表演有特別的設置,舞台上放置兩部拆掉琴蓋的鋼琴,中間是一張圓形可轉動的座椅,讓格拉斯曼彈完一首後轉身用另一部琴彈奏。他之所以要用兩部鋼琴,是因為凱治的奏鳴曲是用「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彈奏的,預置鋼琴意指將物品放置在琴弦上,從而改變其聲質,這次格拉斯曼在琴弦上鑲嵌螺栓、螺絲釘、橡膠和塑料,改變了四十五個琴音。

 

這套作品的理念來自古印度美學,圍繞八個基本情感:英勇、情色、歡樂、奇幻、恐懼、憤怒、厭惡和哀愁,但凱治沒有指出哪首樂曲表達哪種情感,他讓聽眾自行感受。改變了聲質的預置鋼琴可說是相當奇幻,能夠彈出各式各樣的聲音,有些聲音暗啞,有些聲音帶有金屬的質地,最有趣的是部分琴音如像印尼嘉米蘭(Gamelan,印尼最具代表性的敲擊音樂)。事實上預置鋼琴凸顯了樂器的敲擊性,明顯地這些奏鳴曲的意趣不在旋律,而是聲音的組合和敲擊感。各首樂曲確實帶有不同情感,例如第十三首是比較平靜,所用的樂音音色都是較圓潤,有種天真小孩的感覺;第一首則是斷斷續續的,格拉斯曼按鍵十分強力,令人感受到一股怒氣;第十二首情感變化大,很強調低音,因此顯得頗具大氣,近乎是一首大作;第五首是很groovy的一首,充滿律動感,整場表演身體很定的格拉斯曼也禁不住搖擺起來,而且音色很有野生的感覺,令人聯想起非洲部落音樂。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十六首,其實這樂曲如像一般的現代音樂般「跳tone」,但偶然發出如像禪院鐘聲的聲音,竟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本身節目安排將史格拉第和凱治這些相隔過百年的音樂放在一起,好像要帶領聽眾穿越時光隧道,但實際上沒太大的效果,原因是格拉斯曼的演繹非常個人化,絲毫沒有巴洛克音樂的特色。第一首K. 213的琴觸非常輕柔,營造出甜蜜的音色,並用上踏板,感覺猶如安眠曲,重複樂段似乎更平靜;K. 141的最大特色是快速重複音,他彈得非常清楚且力度平均,雖然樂曲很激動,但格拉斯曼的身體依然很定,一動不動的。他演奏史格拉第的作品的其中一個習慣,就是刻意延長suspension,強調當中的「撞音」,其後的resolution則是輕輕帶過。雖然整套節目的樂曲次序沒有明顯的邏輯,但至少相信格拉斯曼把K. 492放在最後,是因為樂曲一氣呵成,較為興奮,他自己也彈得整個身子輕輕彈起,很適合放在結尾,亦跟開首如像安眠曲的K. 213成強烈對比。

 

演出過後,格拉斯曼跟觀眾分享隔離期間自己發惡夢,夢見自己在演出,卻錯在預置鋼琴彈奏K. 141,說罷他真的把「惡夢成真」,讓觀眾感受另一種版本的演繹。

 

格拉斯曼無論是曲目設計,還是演繹都別出心裁,亦相當個人化,但我忍不住想,同為巴洛克樂曲,之前郎朗的《哥德堡變奏曲》因他非傳統的彈法引起樂壇熱話(當然負評較多),但格拉斯曼卻頗受好評,究竟是為甚麼?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喜歡在樑上聽音樂的一雙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