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周凡夫先生
文︰蔡珮玲 | 上載日期︰2021年7月16日

 

主題︰懷念周凡夫

    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報刊上就知道樂評家周凡夫這名字了,後來,才知道他是中學同學的長兄卓豪,我們都就讀澳門蔡高中學,這是澳門歷史上辦學時間最長的一間中學校。因此之故,我稱他為凡夫兄。

 

與周凡夫(2015)

 

    記得周凡夫提到在音樂上影響他至深的是中學時期的音樂老師沈永保,沈老師來自國內,是一位很出色的男高音歌唱家。沈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音樂科不及格的同學甚多,而成績好的,都是音樂愛好者,定必是高徒。周卓豪對母校、對同學的感情真摰,始終如一,是熱心校友的表表者。雖然事務繁忙,仍見他在校慶日主持音樂專題講座,為母校在讀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每年蔡高中學校慶活動上,都見到周卓豪和二弟出席。2019年10月校慶聯歡聚餐會上,卻意外不見他的蹤影,其他校友表示,他因在外地作藝評工作,未能抽身,不久,新冠病毒肆虐,港澳交通停頓,已沒法再見。

 

    回顧約在2000年左右,凡夫兄不時回澳參與本地的藝術評論活動,為推動澳門的藝術發展出力。作為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骨幹分子的我,藉機邀請凡夫兄擔任同學會的顧問,立即得到他的爽快答應。今年同學會成立三十年了,期間策劃及舉辦過不少高質素的藝文活動,實在是有賴具份量的專家學者支持和鼓勵,其中不少專業意見來自凡夫兄,他會主動提出一些方向或者是我們都忽略的細節。由於在音樂和藝評方面的學識淵博,在2001年4月,同學會主辦的「全接觸OPERA周末營」活動,便邀請了凡夫兄與來自法國巴黎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翁笙福一起為營友講解如何欣賞歌劇,鼓勵年青人走進音樂世界。2004年,凡夫兄在同學會會慶日主持「中國現代音樂作品賞析」專題講座,帶領同學們走進音樂世界,他以各種方法和形式來推動音樂,不遺餘力,孜孜不倦。2007年5月,為期一年的「藝文寫作及演藝評論技巧工作坊」開始招生,課程簡介說明由著名文化藝術評論人周凡夫策劃設計。於是便報讀成為第一屆學員,這次成為凡夫兄的學生,並且在2010年中,合共三屆的學員們成立了澳門演藝評論協會,邀請了凡夫兄擔任協會顧問展開推動澳門的演藝評論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同學會出版有關藝術和創作的書籍《創作人談創作(14)》訪問了凡夫兄,記錄了他的故事和經歷。

 

周凡夫為《創作人談創作(14)》其中一位訪談者

(照片來源:《創作人談創作(14)》)

 

    在《創作人談創作(14)》一書中,凡夫兄說:做評論其實是一種責任,寫藝評應要光明正大,做評論,心態很重要,萬萬不要認為自己拿著筆,可以怎樣便怎樣。手中的筆就好像一把刀,會傷到人,所以要很小心地使用。每寫一次評論,其實是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整理分析能力,是一種最好的思維性、判斷性訓練,所謂獨立思考其實就是一種判斷。我享受的是我接觸的人很多,中港台的人我都接觸很多,而且不單只是音樂圈子……令我收獲最大是,我的生活和生命比其他人豐富很多。如果人生追求的是豐盛人生,那麼,我比很多人豐足多了。

 

    遇到凡夫兄成為他的學妹和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藝評或者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幸聽取了不少真知灼見。「醍醐灌頂、如沐春風。」就是周凡夫留給大家的印象,實在令人懷念。謹記他的感言,向著締造豐盛的人生進發,相信是他對大家的美好願望。

 

    凡夫兄  主懷安息!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