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長守夜燈孤:觀一條褲製作《長夜守燈》
文︰辛黛林 | 上載日期︰2021年3月1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長夜守燈 »
主辦︰一條褲製作
地點︰網上播放
日期︰觀看期 2021.3.13 - 3.21
藝術類別︰戲劇 »

「一條褲製作」在2021年3月13日至21日以網上放映形式主辦《長夜守燈—臨終照顧者》演出,相信很多觀眾認識「一條褲」都是從他們的紀錄劇場開始,在我看來,紀錄劇場意味製作團隊會訪問特定對象,再將他們的聲音轉化成舞台演出。觀眾不但能夠知道被訪者的想法,也可以看到製作團隊的解讀和反思,然後再自行加以詮釋。所以,當以此模式去處理特定議題,尤能豐富討論。

 

是次的演出主題是「臨終照顧者」,乃我感興趣卻又非常懼怕的內容,如果這是一次實體現場演出,我大概會為是否進場觀看而再三猶豫,因為此題目對我來說真的太沉重。可幸他們採用網上播放方式,讓我可以在情感起伏過於澎湃時適時小休,得到足夠的喘息空間。隨著歲月增長,我們或多或少會經驗到親朋戚友離世,我並不是要詛咒任何人,只是人愈大,愈覺得大部分人在香港既有醫療制度下的終結都是「不得好死」的。觀劇過程也讓我想起不同親人在最後日子的慘狀,瘦骨嶙峋的手臂、口鼻飛噴而出的腥紅血液、惡臭難當的糞尿、神智不清時的胡言亂語……正因為大家都有似曾相識的傷痛,觀看此劇時就更易得到共鳴。照顧者總被認為是最勞累受傷的一群,製作團隊卻在常規想像以外,將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緊張關係赤裸裸地揭示。舉例來說,照顧者固然在很多時候都要付出龐大心力照顧病患,但有時他們其實想透過照顧而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這又可能反過來為被照顧者帶來壓力。其中的糾葛與情緒拉扯,實不為局外人說盡。

 

前文已提及「紀錄劇場」的表演方法會安排演員將受訪者的說話演繹出來,我作為觀眾最好奇的是演員是否會刻意重現受訪者的態度及語調?某位飾演紓緩治療科醫生的女演員總予我一種輕挑的感覺,說話內容總教人不太舒服,不過,她參演的其中一幕戲讓我深受觸動,就是她在覆述完醫生的說法後,默默地望著劇中飾演病患父親的演員。我認為箇中的身分轉換非常微妙,上一刻女演員是醫生的化身,下一刻就回到演員自身,抽離醫生角色成為思考受訪者說法的聽眾。醫生日復日面對不同病患在臨終階段向他叩問「為什麼還活著」,即使不至於無情地照搬醫學教科書的說法,也只能支吾以對說出一堆似是而非的所謂「安慰」說話。大部分人確實都過著「每一日都係一日過一日」的平淡人生,但對於每日受著病痛折磨的病患來說,相信能夠安穩平淡生活一天已經是奢侈。製作團隊安排女演員從醫生角度說出死亡對病患而言是解脫,剩下家人獨自面對哀傷,接續望著劇中的病患家屬,如斯處理實在極端細膩溫柔,透過直面病患家屬有血有肉生命經驗,動人的深情共感由此而生。

 

儘管此劇的主題圍繞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編劇鄭廸琪又加插一段相信是其親身經歷的劇情。接到父親暈倒後旋即趕赴醫院,途中不斷思考往後怎樣照料父親,怎料未踏進醫院,已接獲父親離世的消息……原來一直關心「臨終照顧者」的她,竟然連擔當照顧者的機會也沒有。當演員將此段經驗的無奈與傷痛娓娓道來,全劇的內容就能夠跳出臨終照顧者的議題,從另一角度去述說你我可能會經驗的生命遺憾。值得一提的是此劇下半場能為觀眾提供甚多跟臨終照顧相關的資訊,尤其是在家離世的具體安排,很可能不為一般大眾所知。製作團隊能加入這些內容,實在別有一番教育意義。

 

最後,但願每個人面對「無語問蒼天」人生困頓之際,眼前都會出現可照亮其方向的微小蠋光。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包括:視覺藝術、戲劇戲曲及翻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