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未來叫紀錄——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國際交流會

 

紀錄是一道門,穿梭過去與未來。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與香港話劇團, 於2019至2020年,透過合辦「有一種未來叫紀錄——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國際交流會」,探索紀錄的創意,開拓舞台藝術的未來。

 

活動場刊

 

一手記憶,二手紀錄:建構表演藝術的在與不在(及疫情期間的補充)

文:陳國慧[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表演藝術的一手觀賞經驗,是難以透過任何紀錄方式取代的。初見驚為天人,那鮮活記憶是個人最有說服力的憑藉,即使錯愛了還是能自圓說法,「在」的遇見是最重要但卻是脆弱的。不過假如當時沒有動心或根本錯過,再現的形式(文字、畫作、照片、出版、錄影、聲音等)卻可能是在嘗試搭建關係的長久維繫,遇見的經驗經由他人所設定的框架而變得相對客觀,透過「二手」紀錄超越時間與空間重複建構,而這種「不在」藉由想像成為未來創造另一次「在」的原點,其累積也是文化的記憶與資產。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致力透過不同方式,探索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的可能性,目前累積成果包括超過150項出版書目、1,500篇網上文章、800條視頻(包括口述史訪問和作品評論)與及14個專題網站;近年我們更努力推動架建保育表演藝術遺產的國際交流平台,一方面借鑑海外經驗,同時也讓香港的實踐得以被看見。從2014年的「庫藏文化:藝術資料整存和統計的策略、實踐與發展」交流座談會及工作坊,到2015年的「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和2019年的「花開未來——演藝文化遺產保育的因與果」講座/工作坊系列,我們一直建立話語、帶動討論、締結網絡與拉闊視野。

 

今年與香港話劇團合辦這次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的國際交流會,是本地的首度嘗試,不論是講者或活動形式,我們都在拓寬策劃的光譜——從出版到影像、從線下到線上、從民間實踐到機構營運、從資助介入到商業操作、從存檔到觀眾參與、從內部紀錄到公共知識——讓我們透過紀錄,梳理歷史,形塑未來。

 

(以上一段有關這次國際交流會的活動前言,寫於2020年1月中。當時,世界在「正常」地運作,我們為了本於3月舉行的交流會努力地工作,期待十位海外嘉賓在港相聚交流的盛況,把酒談紀錄;即使我們後來決定把活動延後至12月,也還是以見真人為目標,心裡想:總不會年底都是這般情況吧。終於,到了年中,都是這般情況。當網上藝術節、串流直播演藝節目、數碼學習平台等,在這大半年成為了世界各地連結交流的現實,我在決定把活動轉以網上形式進行的同時,也在思考表演藝術的紀錄,當「表演藝術」不再「在」,卻又虛擬地與全球「同在」時,我們如何將之紀錄:首先,可能更要定義的是,這樣的「不在」該怎樣被紀錄,在執著演出現場的「在」的另一邊廂,其定義正在流動。

 

我有從事演藝檔案專業的海外朋友,在演出取消沒檔可存的情況下,疫情首波就被裁員;但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呼籲當地劇場和劇團,提供被迫延期或取消的演出的宣傳冊和劇本等;有好好以影像存檔的製作,此時推出網上重溫成為了藝團回應疫情的策略;香港在網上進行的演藝製作大小嘗試有過百個。

 

今年肯定是要被記著的,而與會嘉賓的分享肯定也難跳過這一疫,他們也在不同程度,讓紀錄在疫情下發揮其影響力。我雖然覺得,在網上研討會完結後按「結束會議」是有點失落,但可能這交流會有機會透過網絡,讓更多海內外朋友參與,這也是開拓了討論表演藝術紀錄的公共性。我期待,表演藝術紀錄,能成為未來的新常態。)

 

 

我在路上摘了一朵花

文:潘璧雲[香港話劇團經理(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

 

過去一段日子,香港的劇場在休眠,演出活動靜止,當然也罕見劇評;然而,這讓我更明白「紀錄」是何等重要。對所有劇場工作者及參與者而言,這些日子並非空白平凡,在「沒有」的當下,所有對劇場的思考和渴求,比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把這一切都記下來,更是刻不容緩。

 

應該是2018年吧,我看著辦公桌上一疊一疊的表演藝術刊物,有香港話劇團的,也有從世界不同城市訂購過來的,我忽然起了念,疑惑這眾多從事表演藝術紀錄和發表、在文字大海中打滾的同業們,終日從大堆資料和圖像裡抽絲剝繭,欲重現舞台上的種種經驗,偶爾會懷疑工作價值、偶爾會被校對工作擊敗崩潰。那究竟要有多熱愛劇場、熱愛工作,才有勇氣佇足於這個位置,藏身在舞台燈火璀璨的影子下,用一雙眼、一雙手、一顆真心,還有一個毫不含糊的腦袋,把一切記下,再配以不同的載體讓舞台藝術重現光華?

 

我好想認識他們,好想他們互相認識,不但為了知道途上並不孤單,而是希望大家重新發現路上的明媚風光,且可以看得更遠更廣。於是我許下了這個微願……或許由於願望夠卑微,所以當那如狼噬般的災難撲來時,它仍能在夾縫中躲藏,靜候萌芽的時機。「有一種未來叫紀錄——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國際交流會」在疫症當下以網上形式進行,雖然也算是偷生,但絶不茍且,說不定當她受了不一樣的滋養後,能育成一株甚麼奇葩。

 

感謝我們的合作伙伴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與我團攜手踏出這一步。作為一個表演團體,香港話劇團對刻下香港的文化藝術紀錄、存檔和發表,未必能起甚麼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只要每個藝術單位都多一分重視,那即使是點滴的積累,也不會徒然。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1992年,香港成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第五個亞洲分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推動藝術評論,舉辦各類藝評活動,出版刊物,並參與國際會議及海外交流計劃。過去多年,本會一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會務得以積極發展,並與本地以至亞洲區內各演藝團體、藝術家建立了穩定的伙伴關係。

 

 

香港話劇團

藝術總監:陳敢權

 

香港話劇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1977年創團,2001年公司化,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由理事會領導及監察運作,聘有藝術總監、助理藝術總監、駐團導演、演員、舞台技術及行政人員等八十多位全職專才。

 

製作劇目超過三百個,為本地劇壇創造不少經典劇場作品。話劇團一直以製作和發展優質、具創意兼多元化的中外古今經典劇目及本地原創戲劇作品為使命。提升觀眾的戲劇鑑賞力,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及發揮旗艦劇團的領導地位。劇團的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部,專責劇團演出紀錄、專書及季刊《劇誌》的出版、並舉辦戲劇研討會、座談和戲劇書展等活動。

 

 

 

聯合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話劇團

媒體伙伴:MOViE MOViE

技術及宣傳支援: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