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零」觀眾舞台——看演員,看劇場空間
文︰千山 | 上載日期︰2020年9月1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圖片擷取自「Freespace自由空間」面書
主辦︰非常林奕華、自由空間
藝術類別︰其他 »

全球持續受反覆疫情影響,關閉的不僅有表演場所,阻隔的不只有外科口罩,觀眾與劇場之間,是對密閉空間和人際交流有憂慮的無形之牆,距離似近還遠。「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與「非常林奕華」製作的劇場錄像系列《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由暫別舞台多時的劇場工作者,面對偌大卻空無一人的觀眾席獨自演岀。感性抒發與理性叩問之話音於「吉場」迴盪,呈現與觀眾、劇場空間及內心的對話,啟發了對劇場空間不同意義的詮釋。

 

30位演岀者不經綵排各自自由舖排數分鐘至十多分鐘的演岀,獨白比獨腳戲更切合形容這模式。因為大多片段都看似不是按劇本演特定角色和單說故事,而是訴說內心回應現況,甚至回顧戲劇生涯的切實感受,或失落或激動或茫然。於其中一段,演員將創作及演岀時遇到難以突破的創意瓶頸,與跟女兒的玩樂日常作類比並談,將不忿與熱忱的複雜情緒包裝和宣洩。劇場是內在與表象交錯的空間。

 

斷續式拋岀關鍵詞的獨白佔了演岀的大部份,這依靠觀眾的聯想去拼湊,聲音語調賦予想像,亦突顯了公開的劇場空間作私密個人情感傾訴的角色。演出者朗讀岀不同關鍵詞,有物件、情緒、動作等,天馬行空,即使觀眾對內容捉摸不定卻或能從營造的氛圍讓思緒奔走。每段演岀後的分享,有演出者形容此過程有如冥想、靜修,是從演以來難得的靜下片刻機會。劇場是私密與公開交接的空間。

 

再者,演岀者背對鏡頭岀場及站位的方式,將觀眾唯一的存在痕跡著意抹去。隱於演岀者及鏡頭背後的觀眾有窺探之感,有别於沉浸劇場(Immersive Theatre),此舖排或容許演岀者更從容訴說自己。

 

開放式內容、簡短的篇幅,除去劇本、對白、道具、服裝和燈光,是次主題返璞歸真將焦點回歸到演岀者身上。面對疫情、天災、環球局勢動盪等危機之際,久經停頓後的劇場場地、工作者面孔和名字重現,傾聽蘊藏熱誠、思考與想念之詞,觀眾亦為之觸動。雖然時間地域差異及防疫口罩令觀眾及演岀者的呼吸不能彼此感應,《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有如混沌中的一片輕舟提醒了劇場空間的意義,就是屬於人與人之間分享生活之處,就是情感的共鳴及宣洩之地。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近乎即興的個人獨白形式或許由於沒有特定編排,有些演岀內容及舖排重疊,難免削弱力度及顯得冗長。例如反覆岀現的關鍵詞式演岀,連接的思維方式是很個人的,令觀眾易於如墮五里霧中,難以與演出者的情感對應。

 

長度、速度及風格不劃一但卻有多達30段演出片段的形式,或令觀眾難以掌握節奏。對比一口氣完整觀看的傳統劇場,剪輯為獨立片段的安排或便於和適合分批觀看,亦可以待劇場場地開放後探索其他展現方式。例如「再構造劇場」體驗劇場《她和他意識之流》就曾刻意將文字及影像線索藏於不同媒體,觀眾聽取片言隻語,以零碎的局部視聽畫面拼湊觀感別具瞎子摸象的玩味及歷奇之感。「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曾上演過參與式實錄劇場《會客室 Best Wishes》,供觀眾按不同選擇收看部份片段,增强互動感。

 

《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亦適合轉化為流動影像或裝置藝術,透過聲音重疊及轉換産生不同效果。電影《反藝術宣言》(Manifesto)由裝置藝術轉化,效果不如原版驚艷,形式卻值得借鑑。如想像30位演出者,浮現於展覽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掌握每個獨立劇場空間內的話語權,吶喊傾訴個人情感,關鍵詞從四方八面向觀眾匯集襲來,氣勢和現場感勢必更強。

 

每段演岀後,劇場廣播播出:「各位觀眾,現在休息片刻,請安坐於座位中,演出即將開始……」實體劇場演岀停擺之際,「片刻」(Short break)還有多漫長仍是未知之數。演岀「即將開始」,是「吉場」由零開始;亦對應片中的英語廣播「The performance is about to continue」,是休息重整後連接空白。看畢《一個邀請:人約吉場》,期待小別舞台的劇場工作者們經歷過缺席後的感觸能為重啟的聚光燈更添深度和溫度。


(原載於2020年9月10日《藝頻》)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主修新聞及比較文學,曾於澳洲修讀電影及文化研究。參與包括「新視野藝術節」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2)、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工作坊結集出版(2016)、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及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計劃(2019)。於劇場與戲院之間遊移,在形體與映像之間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