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之外玩劇場遊戲
文︰千山 | 上載日期︰2019年9月3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照片提供: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主辦︰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地點︰Loft Stage
日期︰30/7/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無論是去年香港藝術節被搶購一空的《金錢世界》,到近期「大館劇場季」中的《童話研究所》及《被告哈姆雷特,請回答》,互動劇場引領觀眾跳出傳統劇場佈局,實踐當代劇場的多變。觀眾對流動、不限於席上的劇場體驗不陌生,卻往往離不開或是黑盒或是環境式的「舞台」框架。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舉辦的「劇場遊戲共學社」透過遊戲互動讓參加者體驗舞台以外的應用劇場,啟發以參與者角度感受戲劇元素及思考劇場於生活的應用。

應用劇場包括社區劇場、教育戲劇、展能劇場、戲劇治療等多個範疇,突出戲劇於生活的實用或教育作用,並非只作欣賞。劇場遊戲當中的互動與即興自發創意的過程,不但形式上可啟發感受或「觀賞」,更可讓參與者回應及應用於自身的生活甚至工作,是具功能性的一趟劇場體驗。

劇場遊戲共學社取自《Augusto Boal: 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一書,當場次共進行了兩個遊戲,《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及《傳鞋子》(The Portuguese rhythmic shoes)。兩者皆以節奏為主題,分別是前者以單聲音及動作進行,後者以童謠及動作推進。節奏包含個人內心及聆聽他人創造的節奏,感受非語言的溝通對話。

《西城故事》改篇自同名電影及音樂劇,遊戲雖然沒有對話,集體聲音及動作營造的節奏下,強烈感受到遞進的衝突張力,極具形體劇場的聯想。遊戲開始時雙方對陣形式站立,各方以一人當領袖,每向前踏出一步時發出單聲音及做肢體動作,隨後隊友跟隨。先左方開始前進,以右方隊陣為終點,互相「探訪」一次。重置之後,左方達右方隊陣時則右方開始前進,左方逐步退到原來的位置。雙方了解規律後,遊戲雙方來回進退,亦有更換領袖。由一開始雙方都會猶豫,特別一開始時的「探訪」,各面對著偌大的中央空間,動作及節奏都較輕鬆及緩慢。但面對對方步步進逼時,不禁動作及節奏變得具「攻擊性」及急速,甚有反抗入侵及保衛「領土」的衝突張力,形體營造劇場效果。

《傳鞋子》不如《西城故事》具對立式表演的可觀性,更著重與其他參加者培養節奏默契,於保持主節奏下應對個人間的差别。遊戲玩法是圍圈而坐的參加者一邊唱著耳熟能詳的童謠,一邊配合節奏做簡單動作並傳遞紙摺小船。過程間互動會了解到同群體的其他參加者,特别面對身邊兩旁的節奏或習慣,如快或慢,冷靜或急亂。當要保持節奏不間斷,不禁會與參加者互補,如對方慢了自己就加快動作等。眾人如置身工廠的流水式作業,亦可聯想為戲劇演員間的默契訓練,透過肢體語言作溝通及應對。

 

兩個劇場遊戲除了予參加者感受節奏及形體如何建立對立或一致的戲劇張力外,跳岀劇場體驗,於應用層面亦不禁反思日常面對外力的自處。無論是於《西城故事》,一開始以自己思考或跟隨領袖為節奏,隨對立關係逐漸形成,對方的逼進步伐無疑成了外在強烈影響自己的因素,相互影響;或是於《傳鞋子》中透過與同行互相遷就、補足,以應對集體節奏巨輪;皆反映了於面對急速社會變遷下,除了忠於自己內心,自主步伐或配合集體的選擇。戲場遊戲透過互動參與,呈現應用劇場由感受戲劇元素延伸到個人回應生活的啟發功用。


(原載於2019年9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主修新聞及比較文學,曾於澳洲修讀電影及文化研究。參與包括「新視野藝術節」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2)、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工作坊結集出版(2016)、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及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計劃(2019)。於劇場與戲院之間遊移,在形體與映像之間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