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Ontroerend Goed《金錢世界》
文︰陳然 | 上載日期︰2019年4月28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金錢世界 »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Ontroerend Goed »
地點︰大館F倉展室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來自比利時根特的劇團「Ontroerend Goed」近年因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互動型演出被觀眾喜愛。今年他們帶來香港藝術節的《金錢世界》,把當今世界裏令一般人費解的金融體系搬進了一座賭場。演員化身莊荷,觀眾成為玩家,在這個戲/遊戲裏,玩家扮演的角色是銀行家,唯一的任務就是不斷地花錢,而花錢的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

 

演出開始前,一個個觀眾被領入位於大館的“賭場”裏。入場時,同行的觀眾會被拆散,帶去不同的桌子。最終7人為一組,圍坐一張半圓形的賭桌。我們都成了剝離了社會身份與社會關系的人,金錢的玩家。每張賭桌代表一個國家,而同一張賭桌上的玩家則代表不同的銀行。玩家們既是競爭對手,必要時也是夥伴,攜手承擔該國經濟的起落。

 

這個互動賭場體驗遊戲很容易上手。一開始,玩家將一定數量的貨幣裝入信封封存,獲得相應的籌碼入局。決定每一次投資的數額,然後擲骰子,點數4-6為盈,點數1-3為虧。投資從實物經濟進入,逐漸走向服務經濟,接著金融結構開始愈發複雜,各種投資項目令人眼花繚亂。玩家被鼓勵進行高風險與高回報的投資,開始玩轉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更專業的金融產品。對了,賺了錢可別忘繳稅。

 

由於是一場“戲”,無需計較後果,欲望很快在遊戲中明目張膽地顯現。贏了的還想接著贏,輸了的期待下一局就把輸掉的都贏回來。籌碼越下越大,賠率和賭註也在急增,每個人手裏最初的幾百塊一會兒就變成了幾百萬。當所有賭桌上一起開局下註,整個空間也人聲鼎沸。每當鑼鼓敲響時,所有賭桌停下交易,聽候新的情況發生,像是做空、合併、外國債券漲跌等等。你會聽到有的玩家忍不住歡呼,而另一些人在小聲地嘆氣。

 

從戲劇的角度說,《金錢世界》有著可取之處。這無疑是個寓教於樂的嘗試,不到兩個小時裏,即便你是個金融白癡,也會對於種種冰冷的金融名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對金融體系到底是什麽有一個粗淺的了解。

 

可是這個遊戲似乎一早就預示了結局必然是一場金融危機的到來。遊戲的過程中也很快使人感受到潛在的威脅:當我一擲千金享受“投資”快感的同時,腦海裏迅速掠過了十幾年前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

 

以擲骰子代表投資行為的盈虧,將金融市場的運作完全歸結於一種簡單的賭徒式行為,輸贏全憑天意,這某種程度上大大加重了金融在大眾眼中的神秘色彩。這種暗含在創作中的“批評”有些過於隨意了。另一方面,既以遊戲為容器,那麽結局是否不應有太明顯的指向性?至少理論上說,假如謀略得當,玩家應當保有贏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麽在我預感到這個遊戲的結局時,剩下的那幾十分鐘就變得尤為煎熬,因為我發現根本無所謂輸贏,最後都一定是危機收尾。

 

如果說作為戲劇的《金錢世界》還足夠特別,那麽在遊戲的層面說,它恐怕沒有多特別了,它令我聯想到許多經典的拍賣類桌遊的規則玩法。比如有德國桌遊設計師Reiner Knizia的代表作《現代藝術》,玩家投資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這其中既有策略性成分(比如大量囤積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可將其作品的價格在市場上推高),也有一定比例的運氣成分(翻牌會有一些特殊事件出現)。類似的還有頗受歡迎的桌遊《鬱金香泡沫》,遊戲的名字來源於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這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

 

既然是個遊戲,那麽也別太認真了。如果坐上賭桌的玩家都是“穩健型投資者”,這個遊戲恐怕真的不好玩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北京《新京報》記者,舞蹈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