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洛伊女人》探索表演藝術的根源
文︰洪美芝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2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主辦︰澳門藝術節
演出單位︰鈴木利賀劇團 »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日期︰13 / 5 / 2018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劇 »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主辦的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以「根源」為主題,寓意「生活的泉源」,觀眾可透過不同的演出,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筆者這次觀賞《特洛伊女人》(The Trojan Women),除了故事的內容和反戰的訊息,以及演員們專業的演出所帶來很大的感染力,從而令我對自己的生活、對社會有所反思外,更重要的是此作品喚醒我思考表演藝術的根源。平日觀劇的時候,我習慣把焦點放於文本分析,以及導演手法上,再不,便是留意舞台設計,而我卻常常忽略了表演藝術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者。是次觀劇經驗更讓我感受到表演者的表演,本身就能構成一種舞台美學,演員如何運用身體的狀態和動態,去呈現故事人物的性格、心情和處境,發放著表演的能量去觸動觀眾。

 

《特洛伊女人》是日本著名戲劇大師鈴木忠志(Tadashi Suzuki)早期的代表作品,改編自古希臘大師尤里庇底斯(Euripides)的同名悲劇名作。原著故事講述特洛伊戰爭後,被俘虜的特洛伊女人淪為奴隸,她們對於悲慘的命運和所承受的苦難作出哀號。鈴木忠志以此故事與日本二戰戰敗作出扣連,反映日本人於戰後的絕望的心境,以及社會悲慘、絕望的氣氛。此劇的背景設定在戰後的日本,由一位坐在輪椅上、正低頭閱讀的男人的幻想開始,隨後想像特洛伊戰後的情況。及後有一地藏菩薩出現(場刊寫為神像,但於1982年的錄像紀錄所顯示,這個角色是地藏菩薩及希臘神)。日本人認為地藏菩薩是兒童的保護者,劇中的地藏菩薩一直站在台中不動地觀看著種種不幸,尤其是安德羅馬克的小兒子阿斯提納克斯(布偶)被希臘士兵廝殺的場面,這個安排有一種很大的反諷和隱喻。鈴木忠志把日本與古希臘兩個時空和地域扣連的方法是把古代與現代的人物和物件交互出現,例如老婦人收拾包袱,當中可見日本茶具和皮鞋;另外,有一位女子被施暴後的衣著是黑色內衣裙;還有劇終出現的一位穿牛仔短裙的賣花女,這樣的穿插並無違和感。除此之外,鈴木忠志於劇的結尾配上一首七十年代歌曲《恋の十字路 I want you love me tonight》,歌詞內容是女子被拋棄但仍然勇敢去愛,《特洛伊女人》這個故事呈現出戰後女性的苦難,也許鈴木忠志亦希望勉勵女性自強不息,故此以這首歌作結。

 

當舞台技術還未發展的時候,演出是靠演員的聲音和身體,而現代的劇場加入了不少燈光、音響、機關等機械性的裝置,以及一些多媒體的投射效果。鈴木忠志稱之為「非動物性能源」,而這些「非動物性能源」的出現,會削弱了演員的表現性,鈴木忠志重視「動物性能源」,以演員的身體性作為舞台上最主要表現方式,從《特洛伊女人》這個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晰看到鈴木忠志的「鈴木訓練法」(Suzuki Method)。鈴木忠志創造了鈴木演員訓練方法,他從歌舞伎和能劇的傳統戲劇表演,發展出一套專屬的表演訓練,著重演員運用身體發放能量,把重心回歸到演員的下半身,強調雙腳和地面接觸時的感覺,所以他的演員無論於訓練或演出時,都會赤腳或只穿上「足袋」。這個演出沒有佈景,非常簡約,不同角色出場會使用不同的步法,例如:三位士兵們出場時,是抬高膝蓋的幅度較大的跺步,他們趾高氣揚,讓人看下去會感覺到這三人是戰勝的一方;另外,老婦是以緩慢的步調出場,與士兵的對比,觀眾會感受到她便是戰敗的那一方;一眾特洛伊人則是以蹲踞的滑步方式出場,有種逃亡落難的感覺。於劇中,女性角色的對白相對比較多,這些女演員的聲音都非常有力量,都有著雄厚有力的聲音,而這些聲音與角色的性格和導演的意念非常配合,女主角赫庫芭看著自己的家人一個一個離開,戰後的女人要自強不息,亦非常堅強地生存著。

 

此劇是日文演出配以中文字幕,即使是我聽不懂的語言,鈴木忠志的《特洛伊女人》仍然能打動觀眾,讓觀眾感受到演員的能量和身體語言,展現演員身體的本能,以及角色內在的情感。鈴木忠志於澳門藝術節中的藝人談延伸活動時,分享他的戲劇觀:不是為娛樂、不是為做而做,而是借戲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特洛伊女人》就是宣傳不要戰爭,有了這個資料,觀眾便會發現鈴木忠志版本的《特洛伊女人》當中殺害其中一位婦女及小兒子阿斯提納克斯那一幕,演繹得頗細緻,這樣能加深戰爭中殘忍殺戮的印象,更突顯反戰的訊息。鈴木忠志借助戲劇表達自己對日本、對世界的一些意見,並且創出他獨有的演繹方法風格,這是一種非常可觀的舞台美學,像在提示著我們演員的身體和聲音就是表演藝術的根源,像是在喚醒我們遺忘了的身體。

 

 

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

鈴木利賀劇團《特洛伊女人》

場次:2018年5月13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