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行當——為接班再上一層樓.上崑的《長生殿》第四本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網上圖片
節目︰長生殿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上海崑劇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7/6/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中國戲曲節2018 »
藝術類別︰戲曲 »

兩年前在葵青劇院看過「上海崑劇團」的《牡丹亭》折子,但今次看他們的《長生殿》,倒沒有機會看超精簡的折子版本了。可是,他們已把七本版的精裝版──四本搬到香港來,要看全劇就要看四晚了。幾經心理糾纏,最後還是選了最後一晚的《月宮重圓》。今次來港的幾位挑大樑主角,包含了老中青三代。除了小將新紮師兄倪徐浩外,其餘的幾位筆者都欣賞過他們的演出。最後選了黎安與余彬演的第四本,原因在於這本已沒有談風月的籌碼,倒令人想看看兩位盛年旦生的內在演繹;特別是黎安。在筆者的眼中,他的巾生行當演出非常出眾,聲線穿透也明亮,而他演輕佻、口甜舌滑、玩世不恭的風流書生氣質,換轉是今天的社會,都會是「女生殺手」。只是,他的輪廓太分明,不利於扮相,但在舞台下,他無疑是屬於世界性現代型男的標準長相。第二本的醉生夢死與風花雪月,對於黎安來說,比較容易說服觀眾,但第四本,卻真是這位盛年英偉小生的一大考驗。

 

這劇人物眾多,場刊沒有準確的角色名單,所以觀眾確實看得有點混亂,非常可惜;其他本的主角,也「匿名」地參與了這一晚的一些配角角色,令人感到非常意外!額外驚喜,就是如此!

 

一開場的〈傳概〉,有一場非常精彩的音樂演奏,演繹了宮庭樂師的職責。除了台下的樂隊,台上還有編鐘與編鑼,但主要的演繹,卻是陸晨歡的古箏與陳悅婷的古琴二重奏。特別是陳悅婷的古琴演奏,在這個有局限的編排裡,還能奏出氣定神閒的文人風雅,比較難得。

 

兩個武場中,首個出現的動作場面,演李豬兒的趙磊,身軀短小精悍,動作靈活輕盈,而且穩定性非常強,出手或落腳點清脆乾淨,全無丁點搖擺抖動,所以說他是剛柔並重、如溶岩一般水包著火的深藏穩紮內家功夫,並不過實。這場戲是他擔大旗為主力,而安新宇飾演安祿山的戲份,已為這個角色的最後時辰。安新宇與趙磊有幾手糾纏的武打場面,為往後的十二個分場戲拉開了緊張的起始。

 

余彬深沉潤厚的正旦腔,在這一本裡,演繹楊玉環的鬼魂、與後來的往生後的仙班。基本上,余彬四平八穩的行藏與成熟的聲線,對於演繹卒於盛年的貴夫人楊貴妃,已頗具說服力。她在第三場裡,在開始的〈情悔〉部份的唱腔,要求難度較高,當中包含許多音調拉高與回落的句子,唱與唸混合,變化頻繁;她在幾天前「藝人談」新聞會裡的嚴重咳嗽,顯然對她的演出影響不大。這一場包括三個分場,在〈神訴〉與〈飛升〉裡,演土地公公的朱霖彥,全程都在走矮子步,大概只有二十多歲的他,演繹這個老頑童般的福德鬼神,相當入戲;而土地公的慈悲與灑脫形象,朱霖彥演來非常傳神。雖說這是一個丑生行當,他走全矮步的左搖右擺並不明顯,也沒有高低不平的起伏;相反,他雙腳端端正正、踏踏實實地在戲服下安穩地走路,令人「相信」他的腿就真的這麼短,極為難得!最重要是,朱霖彥在走路的同時,聲調與表情都依然非常自然與從容,腔調也漂亮,在這個角色的演繹上,基本功與技藝水平之高令人為之讚嘆!而余彬在演繹自己的鬼魂與真身合一的一幕,她最後上演出一個高難度的快速「臥魚」身段。從座位看過去,余彬的身軀像一團青苔粘在大石一樣,平伏地貼在地板上,筋骨的柔軟程度,顯示出的她的功力真的不凡。這一文場還包括仙女群、織女與楊貴妃的真身,個別演員的演出容後再談。

 

在第四場精彩的武打場面中,演員的急速交手對打並不只是舞台功架,毫不留情的一來一往颯颯有聲,令人看著抹一把汗。季雲峰飾演郭子儀,眼神非常凌厲,面容與行藏都帶著正氣。在大戰何千年、史思明一幕,因為角色表裡並未有提及演員姓名,所以不知道演黑衣人的是誰。季雲峰與黑衣演員對打的場面,黑衣演員的功夫也是靈活爽快得令觀眾的眼睛難以跟上;季雲峰所用的槍雖為具彈力的道具,但他每次快速脫手,也令槍的擺動產生了強力的風聲。槍一字水平式地多番橫掃於黑衣演員的後腦、後頸與背部之吋位之上,即俗語所謂的「險過剃頭」,兩者交鋒的速度與氣量非同小可,默契絕佳,即使他們已打至小歇「定格」馬步,待觀眾叫好,但全場觀眾卻看至目瞪口呆,來不及反應,此時,台下司鼓又已再敲鳴鼓鈸,下一輪激鬥又再出現。這一幕武場,確實是一養眼絕活。

 

演繹主角唐明皇的黎安,在掛鬚後,在台上燈光的映照下,竟然有點像我們香港的劉德華。 他一出場在第五場裡就要不斷展示老態與一蹶不振,遠遠脫離了他的拿手項目。他的唱腔,更是由他唱得最舒服的巾生腔,調節至介乎老生與官生的音色。黎安的聲線本來就高亮延綿、圓滑無比,現在要硬以斷續回氣的哭腔來演繹,對筆者來說,卻感到不大自然。黎安的老態,無論在聲線與體型的表達方面,其實都已經做得非常好,而且亦具有動人的感染力;特別在下半場的第七場,在他獨挑大旗的獨腳戲部份,感情的深刻,在句子字詞的思義表達、與掌握樂曲的鬆緊、一收一放的情感上落方面,更加令人感動。唯在演繹老邁落泊的男人時,黎安不能挺直他的胸膛,但戲服就架不起來,大概因為香港天氣太熱,所以估計也沒有再在戲服下加衣填充。

 

下半場的〈彈詞〉,六位演員的演技非常精彩。繆斌演的班主李龜年,一開腔已感受到他的穩實唱法。他的老生行當演繹,字字鏗鏘有力,目光亦炯炯有神,加添了濃郁的京劇味道。在一個人包辦了當中的長篇唱唸環節時,他充份拿捏到面前聽他評彈的,並不只於台上的五位古人「聽眾」,更有台下的成千觀眾的這個事實;所以,他的演出精彩之處,並不單純地因為他的唱功與演技,而更是基於他把演出評彈的舞台氣場,伸延至台下。在第一本中演唐明皇的倪徐浩,在這個評彈場面裡,以亮麗的巾生姿態,客串演繹一位翩翩公子;其餘幾位客串的,有開場演說書人的張偉偉所演的老文人、有演楊貴妃肉身與雕像的陶思妤所演的大姐、還有之前可能演繹過楊國忠鬼魂的花臉,及一位白鼻丑生。他們演技自然,在聽繆斌演唱時,各人皆用心欣賞,聽得津津有味,仿如真正的聽眾或鑑賞家。特別是白鼻丑生,他的內心戲異常豐富,在沒有對白兼演繹低下階層小人物的謙卑時,只見他低調地隨著歌聲輕微擺動頭頸、手指節奏精準地隨著音樂無聲的輕敲大腿,為繆斌的演唱作最有力的拍和。這一幕看似平凡的戲,在筆者眼中,反而是全晚最高難度的一場!

 

在第八場有兩個重要角色—道士楊通幽與織女,他們的演出在唱唸的運用方面比起演技更為重要。演繹楊通幽的老生(不確定是否張偉偉兼演),氣量十足,也是帶有點點京味的唱腔演繹。而在上半場已出過場的織女,當時離台較遠,看不清楚由哪位演員演繹,但來到這一幕,看到了是第一本的主角楊貴妃──羅晨雪的客串演出。羅晨雪演繹這位仙女,只要用上她的閨門旦聲線與身段已輕易駕馭。她在下半場的聲線比上半場較圓潤,而演繹「仙班」一份子的仙氣與冷艷氣質,在這一場也比之前上半場更具說服力。

 

黎安與余彬在最後一場時,終於能以較接近他們的的氣質的演繹方法,演出在這一本裡最輕鬆與快樂的一段戲,感染力當然提升。這也是等了一整場後,最期待的一刻。其實,在這一本裡,他們的演了很多苦情戲,即使在演繹上,他們都盡了全力,而且在筆者眼中都很完美,但始終覺得,這跟他們的行當與氣質,還是相距甚遠。特別是黎安,縱使他在演繹這個官生角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成功,但在他依然是一位標準而出色的巾生年月裡,真不希望他太快就轉行、太快「變老」。先由前輩們傳承所有功力,將來時日來臨才慢慢轉型,那才是戲迷最希望見到的事。不過,這次可以看到他們能夠挑戰極限、並能夠「輕易」地套用到自己身上,這個十年的醞釀期,倒是花得非常值得。真的證實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千古不變的定律!時下的速食文化,當然只是拿來騙人的「到皮不到骨」技倆,但在國內的演員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願意以時間換真藝術的意志與要求。「浸淫」這個詞語,在現代人眼中,已是個被恥笑的不合時思想,但這卻應該是我們在看戲時,應重新學習的人生修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