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青春──旁觀《青春的角落》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18年1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Ifan Yu
節目︰青春的角落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1/1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青春是不顧一切的衝動、是迷茫、是把生活放大的年紀,在不再青春的日子回首,你或許發現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往事。《青春的角落》要說的,就是一個回首青春的故事。

 

走進黑盒劇場,看到場內設置著一方形小舞台,小舞台上鋪設木地板,兩側兩層上落的梯級充當出入口,這個被劇中眾人租用的大學課室是故事的固定場景,角色沿著小舞台四角走動充當走廊通道。開場後,演員把小舞台四周的雜物逐一搬動佈置,集眾人之力整理出這個空間,模擬新媒體組織Corner的創立,這一象徵,結尾以把雜物一一清空,Corner解散來作呼應。舞台空間另一特別之處,就是後台區域的開放,各種的道具、演員服裝都明明白白地擺放於舞台後方,甚至演員走進演區前的等候區域,也見於舞台兩側,左右分別設有數張椅子,供在小舞台上演出以外的演員安坐。演員放下用完的道具、更換服飾、等候上台,每一幕間的過場都只是半暗燈光,一切都在觀眾眼底進行。導演對舞台的設計,提醒觀眾劇場的非真實性,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一種抽離的感覺。這樣的提醒也可見於在每一次過場時,演員站出來,面向觀眾指出下一場發生的日子與時間的舉動。此外,除觀眾看著六人創立與解散Corner的過程外,安排眾演員坐在場邊一同觀看小舞台上的情節發展,亦加強了陌生化的效果,增加了旁觀的意味。

 

從故事結構而言,劇本很完整,但也有點過於工整。由Corner 所在的G11室面臨被收回、眾人應對學生會要求意見不一、一人私下印行不被通過的雜誌內容、到G11被勒令收回眾人解散,觀眾能順時序地按起承轉合了解情節發展。人物關係、事態發展、衝突原因、眾人矛盾等,都包含其中,但也略嫌偏重情節交代,欠發掘人物內在的各種面向。角色每次決定的堅持與掙扎很大程度是通過對白來交代,他們的頓悟也沒有很充份地用演的方式來說服觀眾。以對事態有關鍵影響的行動為例,況晴(黎瑩影 飾)偷錢去印行雜誌,然後再由她交代事情的真相,以及這行為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她暗戀孫學謙(梁仲恒 飾),為他而做的行徑。如果這些內容能通過演技來暗示,而非由角色直接交代,會否能令觀眾對她的舉動更理解,或更能代入?角色塑造欠深入,使觀看時,不免有一種看故事的感覺,而非投入當中。可是,導演在舞台設計方面,加重了觀看的意味,反而有助提醒觀眾,藉著故事回看或審視「青春」這元素,把劇本本身的小問題補足了。

 

故事尾聲,何君麗(羅嘉欣 飾)引述張愛玲小說的句子,說:「對於三十歲以下的人來說,十年八年只是眨下眼的事,但對於我們來說,三年五年已經是一輩子。」引述著名小說的句子來解釋感受,在不再青春的筆者看來,其實也是一件很「青春」的事。年紀輕時,看經典,都很容易感到喜歡,有觸動,對於作品能充分表達個人感受,驚喜莫名,但當看的東西多了,閱歷多了,再次接觸曾經令你觸動的作品時,添加了生活慣性的閱讀,讓人變得挑剔,或許就是年月把那一份不顧一切的衝動沖淡。回首再看,剩下走來的痕跡,當中的對與錯並不是最重要,一如劇中的掉花生的遊戲,重要的是願意嘗試,才不會在回望時後悔錯過了甚麼。因此縱使知道機會渺茫,眾人仍決定以眾籌方式作最後掙扎,希望能藉此保存Corner。結果當然未能如願,但眾人都因為曾經嘗試而放下了不甘的想法。

 

最後一幕,眾人各執一件與角色相關的物件,放於清空的小舞台上,如像把青春擱下一般。青春隨年華易逝,與其說這是一齣交代青春感受,分享成長經歷的劇,倒不如說是對青春那一份衝勁的致敬,對曾經的迷茫與不切實際、掙扎與不安、燥動與不顧一切的緬懷。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