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文青春
文︰阮蔚藍 | 上載日期︰2018年1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Ifan Yu
節目︰青春的角落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1/1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青春的角落》(Beyond the Corner)敘述一班大學生「上莊」的經歷,所有事都發生於一個不變的場景-Corner工作室。Corner是劇裡學生組織的名稱,是一份學生報的編輯委員會。從字義和字的應用去理解,Corner指向屬於這一群人聚集的角落。在這個小天地裡,有很多東西都是共同擁有及共同使用的。像幼稚園裡的圖書角、遊戲角般,讓一班人在該處就該處所有的東西娛樂、互動,甚至發揮創意。

 

劇於黑盒劇場演出,觀眾只集中坐在一面,朝向黑盒中心搭建的一個複雜的舞台。基本上,舞台就是一個典型的年青人工作室,有工作枱、大量書籍文件、食物、各種玩意等等。觀眾的視點,如同立在工作室牆角的一部攝錄機,從一個固定鏡頭凝視一眾主角開會討論、集體工作。表面上,劇場無意要將觀眾帶入劇中互動,如傳統的舞台設計安排—觀眾是觀眾、演員是演員。雖然劇有不少轉場,但一直靠著旁白告訴觀眾時間的推移,舞台一直都沒有改變,一直到劇終Corner解散之時。


但我覺得奇怪的是,舞台的左右兩側都各有一排坐位,讓未出場角色面朝舞台坐著。有趣地,他們既是在等候上場,同時在觀看中央舞台的表演,還一邊看一邊笑。演員也扮演著觀眾的角色。當角色與觀眾一同回看這段青春的歷史,觀眾並非單一的旁觀者,就連第一身經歷的人都在隔岸觀火。坐在兩側的演員們,頭頂上都有盞射燈,幼長似一個花灑,讓坐著的人都很像在洗澡……總之,這是中央舞台以外的另一個空間。而這空間處於不明的時空,抽離現實的情景,在平實典型的故事中特別閃了一閃,好像多了些甚麼似的。

 

這個不知明的空間處理,正好巧妙地深化了劇的中心主題—青春。青春兩字,本來以形容春天花草盛放的樣子,蓬勃、活潑,我們引伸之為少年時代做人處事的熱誠和衝勁。Corner是青春的代表,衝動莽為、不服氣與權力對抗、單純的情情塔塔。

 

當這一切在舞台中心敘述,演繹出《青春的角落》;那舞台兩側就在回應英文劇名《Beyond the Corner》。

 

Corner以外,在青春以後,beyond更可以是the unknown,不明。青春除了通宵達旦、打打鬧、無無聊聊、談談情說說愛,還有甚麼?甚麼是對,甚麼是錯?青春過去,這班年青人會變成怎樣?這些都顯然不重要。青蔥歲月好像發生了很多事,但又好像甚麼都無發生過。那一種似有似無的曖昧性,人人都會經歷歷過這樣的一個階段。重要是在日後,擁有這段共同記憶的人都會認得對方。

 

語言,是記憶組成的基本元素。一套獨有的語言,能夠分別出這一群人與屬於其他社群的「他者」。劇裡演員的溝通都混入大量粗口的使用,映照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的語言特色—粗口已非幾十年前所認為的那麼粗俗、具攻擊性。劇中唯一一個在年青組群以外的角色,是一個居住在Corner旁邊,為學生服務的阿伯。當他講粗口,通常都中氣十足,我會覺得很粗俗,很惡;但年青人講粗口,是笑著講的,順暢得完全沒有違和感。原因一在於用法,因為粗口通用於年輕人的日常對話,夾雜成助語詞,而用者並不是真的為了罵人。原因二是用字。老輩者可能會罵「屌你老母」、「冚家剷」,真的很惡毒;但如我用一個「撚」字,不過是想跟朋友說這個零食真的「好撚好食」。你可以批評怎樣用粗口才是最適合,但不能改變的是:這是一個現象,而這個現象映照這個時代的青春。

 

語言以外,物品也是組成記憶的一大部分。最後一幕在清空的工作室,整個台的佈置都被逐件逐件拆卸搬走,而各人都留下一件物件,紀念在Corner發生的一段他們六個人共有的歷史。當中我最記得有一大張《迷幻列車》的海報和一個Iron Man公仔頭。借用大眾文化強勢的刻版印象,這些物件擺明是青春的象徵;但這些物件與故事的關連性弱,純粹是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反而讓青春的描畫變得蒼白。劇中出現過一些平常的物品,不是年青人獨有的,卻反而能夠體現這一段青春記憶的獨特性,如深夜食糖水、向垃圾桶拋花生、那一期嘩眾取寵的出版、被偷去的錢等等。

 

但青春的可能性,並不在困於舞台的經營吧。典型又好,反叛又好;合理或不合理,又如何?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阮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