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武松日記》
文︰葉紹堅 | 上載日期︰2017年12月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攝影:Carmen So
節目︰武松日記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03/11/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世人眼中的梁山好漢,位位都是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為了得到朝廷招安,最終不惜為國捐軀。不過,今次香港話劇團的《武松日記》,卻顛覆了《水滸傳》帶來的千年定格。主角武松一直不斷思考的,是何謂人生的意義。

 

編劇潘惠森筆下的武松,有天在森林與老虎相遇,只是老虎撲空跌落山谷,令他被誤傳為打虎英雄,因而謀得一份可以餬口的差事,成為保安大隊長。某日,他再次被誤會,由英雄變成謀殺親兄武大郎等人的兇手,自此被迫走上梁山。二次創作的武松,逼上梁山的經過只是被輕輕帶過,但單憑這一點,已開宗明義否定了他的英雄身份,有反英雄主義的味道。

 

梁山上,與武松同病相憐的兄弟,每個人都跟武松一樣,其實沒有偉大的志向,卻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例如,武松喜歡寫日記、李逵希望做畫家、燕青只想再會李師師等。正當大家在山上無所事事、沒有人生方向之際,其實生性鹵莽、人稱「戅逵」的李逵最了解自己想做甚麼,就是要下山刺殺皇帝。他的行動最為關鍵,推進了整個劇情的往後發展。

 

可是,正當眾人受宋江之命赴京尋找李逵,卻迷失於風塵之地,唯獨隱藏妓寨的李逵一直清醉。人生意義的重大課題,除了李逵,最終被一名不相識的掌櫃所解破。因為儘管武大郎無名經傳,但其精湛的手藝,死後竟也尋得知音人,掌櫃甚至窮畢生精力將它承傳。可見,人生意義不在於志向有幾大,只要專心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只是一門手藝,一樣可以成為達人,用生命影響生命。最終,武松看破了人生,也下山學做燒餅。

 

上梁山前,武松一直為謀生頭痛,上梁山後,又覺得百無聊賴。潘惠森於劇中有兩個安排︰一、有一隻貓不時出現與武松對談,雙方展開人生思辯,提醒他「心中要有火,千萬不要放棄」,貓根本不會說話,所以這更可能是武松的自問自答;二、傳統《水滸傳》向來是俠義世界,粉絲向來以男性為主,但本劇卻由三名女子讀出武松的日記,而且讀起來興致盎然,這是編劇想透過她們以第三者的抽離角度貫穿全劇,看待武松以至整個梁山。

 

試想像一下,女性感興趣的讀物,很多時都與牽動情感的事有關。恰好武松筆下的,正是隱藏鐵漢內心世界的秘密,原來也有女性的合尺,這亦再一次打破傳統大男人以至英雄主義。

 

雖然《武》劇的故事圍繞著一班梁山好漢,但完全沒有一種殺氣騰騰、腥風血雨的張力,整套劇的節奏由頭到尾都相當輕快,瀰漫著一種幽默、荒誕、漫不經心,卻又令人感到唏噓的氣氛。與潘惠森過去的作品一脈相承,劇中各個角色沒有被刻劃太多,甚至有一點模糊。而且,由於今次也是潘惠森罕有親自執導,在一些舞台表演的處理上,貫徹了文本原意。

 

例如,武松在村上巡邏的時候,只是一直原地慢跑,動的只是由其他演員拿著的背景道具;李逵硬要離開下山殺皇帝,被梁山兄弟阻止時,本應是重頭大戲,但眾人卻以滑稽的超慢速過招,場面只是三扒兩撥帶過。

 

《武》劇雖是古裝,但這只是一種包裝,卻隱隱散發一種獨特的港味。燕青解釋外號「浪子」的由來,竟一臉認真謂,這並非自小有好多女人,這只是世人誤解。值得留意的是,在選角上,武松時值廿歲左右,但潘惠森卻找出李鎮洲來扮演,而李演起來亦沒有刻意扮年輕人,反而有點滄桑感。對潘而言,《水滸傳》只是借來的時空,演員的年齡,不會令到觀眾難以入信,亦不阻礙其表達中心思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葉紹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