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義》:酒煙與文件──被平面化的司法人員
文︰江祈穎 | 上載日期︰2017年6月29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Wing Hei Photography
節目︰好人不義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2/03/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一個法律制度若要恰當地完成其職能,就不僅要力求實現正義,而且還要致力於創造秩序。」[i]司法制度乃保障社會秩序之底線,如其不能保持獨立,社會終將步向失序與衰亡。《好人不義》以一宗傷人訴訟探討有關公義與憐憫的「義利之辨」[ii],拙文將針對當中的「義」和「利」,審視演出能否引起觀眾全面省思法理之爭,並從舞台設計及導演調度,察看舞台上難以遮蓋的意識型態。

 

兩種公義的對疊

 

劇本分為兩部份:牧師張宇向好友律師何昌尋求法律意見,以及張宇對訴訟人陳喜進行探查。後者呈現拾荒老婦陳喜與其丈夫徐福的窮困生活,使張宇心生憐憫,由追求清白變為捨己為人;而前者透過兩人緊湊的辯論,展現種種價值分歧,由起初牧師的求真與律師的功利思考,到他們取得影片後[iii],律師轉而爭勝,牧師卻希望息事寧人。兩人心態互換得合理順暢,當中矛盾並不止於真相與憐憫,更是具有倫理學深度的價值衝突:牧師追求以人為本的關懷倫理,其公義取決於個人能否得其應得的福祉,他知道陳喜的慘況後,放棄自身名譽,轉而希望老夫妻生活幸福,故選擇和解;律師則追求社會公義,以整體的社會福祉為依歸,希望透過勝訴而成為案例,以杜絕法律漏洞,其終極目的是重建秩序,因為「法律旨在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iv]

 

對話之所以張力十足,不單因為明確的公義對壘,更因兩人在爭辯間互揭私心,兩種公義底下是兩種慾望,令衝突轉入人性的陰暗面:牧師依從神的呼喚求真以行憐憫,律師卻斥責牧師實際上十分自私,因為對欺詐的貧苦老婦放棄訴訟,雖基於其愛人如己的宗教觀念,此行為卻漠視了將來或有更多人受害,只幫助少數人而犠牲社會整體利益,如同本劇原型的彭宇案[v],終將帶來社會災難。牧師最後雖沒有禁止律師提告陳喜,但其最後選擇實為逃避責任。律師雖然不求回報地幫助朋友,並伸張正義,但牧師指出律師只是為一己名譽而戰,對人們的生活欠缺關懷,甚至認為他離棄上帝,扭曲了人文精神,其理據是犠牲一些人來成就社會福祉,最終只會構成赫胥黎式社會[vi]。劇本既能帶出兩種價值利弊,又相當克制地不偏不倚,亦清晰呈現兩人的行動目的,故單是文本已甚為精彩。

 

舞台表現的厚此薄彼

 

《好人不義》的舞台設計甚為巧妙,以兩塊移動板隔,區分成三個主要空間,並以紙皮柱為設計主調。可惜,基於劇本本身屬較克制的觀念對抗戲碼,統一的舞台風格跟劇本內容並不相配,大量以交通燈及裝修噪音等呈現貧民生活的音效,以至尾段基層生活的錄像,指導觀眾思考,令演出必然地偏向社區考慮,破壞了劇本的平衡。

 

表演整體偏向寫實,尤其是飾演陳喜與徐福的兩位演員文瑞興和吳家良,不論是行動不便或老人痴呆的演出,均令人入信,成功勾起觀眾的憐憫之心,相反律師(尹偉程飾)以對白為主,演員只能適時喝一口威士忌,吸一口煙,表現面對司法制度及牧師(薛海暉飾)執念的無奈[vii]。空間上,陳喜的演出能與寫實的家居完全整合,但律師行只以長桌及白燈簡約地表現,其空間想像不足以讓演員活在其中,觀眾能看見陳喜與徐福每天的生活,卻難以想像律師如何工作,其形象相對平面,大家自然投向貧苦一方。

 

演出最後把舞台變成展覽場所,由城中基層生活的相片到陳喜家中極盡細緻的展品,能令觀眾倍加關懷貧苦人士,離開劇場後注視城市角落的社區民生,意義非凡。但單就劇場而論,展覽中的社區部分頗多,律師行卻只展示法律守則、其他資料甚缺,令社區與法律的對立失衡。這可視為處理失當,亦可視為左翼意識型態的透現──在階級分層之下,知識份子慣常關注基層,而視小資產階級為抗爭對象,堅守法理的司法人員被視之一般煙酒之徒無異,當公義指向解放貧苦的大多數,卻可能為民粹的失序拉開序幕。



[i]《法理學 — 法哲學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華夏出版社(1987),p302。

[ii]「義」代表公正不倚,而「利」代表方便法門。

[iii]故事中何昌從的士司機取得行車記錄器的影片,清晰拍得當天的案發經過,從而得知陳喜的行為及欺詐成份。

[iv]同註[i]

[v]編劇在演後座談時指出,本劇為以彭宇案為藍本。彭宇於2006年扶起老人家卻被告傷人,及後法官指一般常理下,不見彭宇因何要扶老人家去醫院,還要付二百元醫療費,顯示他心虛。彭宇和老人2008年於庭外和解後,構成社會人士有「老人跌倒不要扶」的價值觀,甚至引致驚世的小悅悅事件。

[vi]赫胥黎的名著《美麗新世界》中,未來的倫敦為建立成社會安定的烏托邦,利用科技及制度把所有人民單一化控制,最終成為非人性化的反文明社會。

[vii]筆者所觀賞之場次由尹偉程飾演律師何昌、薛海暉飾牧師張宇;此劇還有另一演員組合,由宋本浩飾演律師何昌、袁富華飾牧師張宇。兩個演員組合的老夫妻角色(陳喜與徐福)則均由文瑞興和吳家良飾演。

 


(原載於2017年6月《劇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北京語言大學文藝學博士(主修中國美學)、哲學課程講師、文化節目《索書號》主持、《聲韻詩刊》活動助理、文學書籍編輯,藝評散見於《號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虛詞》、《別字》、《像素麵包》、《聯合文學》、「香港文學」。

 

業餘戲劇人,曾演出《魂迷族》、《水圍深海鯨》、《青春環圓》、《言盡之都》及《無路可逃》,編演《私房浪遊人》、《謊誠記》及《再見潘多拉》,並協辦戲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