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從首爾之行思考研究與實踐
文︰歐怡雯 | 上載日期︰2017年6月19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青少年劇場研究中心」青少年工作坊(照片來源:青少年劇場研究中心Facebook)
藝術類別︰戲劇 »

2017年6月

在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我工作的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舉辦了「首爾戲劇教育交流團」,拜訪了當地不同的相關機構與組織,如官方藝術教育部門、為戲劇教師/專業工作者提供培訓課程的大學、國立/私立劇團、行業組織、另類學校等。當中有兩個單位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想在這篇文章中特別介紹及透過它們的工作手法及理念來思考應用劇場/戲劇教育中「實踐與研究」的關係。

 

第一個介紹的單位是韓國國家劇團(National Theater Company of Korea)於2011年成立的一個附屬部門「青少年劇場研究中心」(TYA Research Centre)。研究中心以「青年人作為文化中介」(Young People as Cultural Agents),銳意透過研究與創作的結合,為韓國的青少年觀眾製造更優質的文化環境及演出作品。研究中心的每個創作都積極主動地吸納青少年的觀點及視野,不斷在過程中叩問創作的實踐:到底韓國青少年需要甚麼樣的劇場?在現今韓國的處境下製作青少年劇場的意義?(we keep asking what it means to produce TYA in the context of Korean society and what kind of theatre we should be making. We hope we will be the signpost for the future of Korean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s through our endless questions and searches for answers.)

 

以前軍營改建而成的劇院及研究中心,兩邊樓房各有一個劇場,其中一邊的劇場旁就有兩個工作坊空間。參觀當天,研究中心正在綵排《Ballad for Roxanne》,一邊的劇場演員在排練,另一邊的排練室則有一群十五至十八歲的女生與中心的導師暨研究員就著劇本的內容,運用劇場活動的形式共同探討關於主角Roxanne的心境與抉擇,分享與她們自身生活經驗的連繫。研究員跟我說,她會把女生們的想法及對文本的理解和回應一一紀錄,然後反饋給劇組的人員,一起在研究組中再琢磨作品與青少年觀眾的關連。她說給青少年觀看的作品,不可能只從成年人的視點去創作來想像他們的心思,所以要持續地實驗各種的排練形式,來探索能與青少年觀眾深刻對話的演出。

 

研究中心的每一個創作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與青少年人並行,仔細及有系統地結合研究方法的紀錄,來精進青少年劇場的製作;同時也會把創作進行個案研究出版,向劇場同業分享新的青少年劇場創作模式示範。除此之外,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更道:「南韓人普遍對青少年有刻版印象,看他們一無是處或者個個一式一樣。研究活動可以令劇目呈現青少年人的不同面貌,叫成年人改觀,更認識他們。」

 

韓國國家劇團 (筆者提供)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機構是Sadari創造性戲劇實驗室(Sadari Creative Drama Laboratory),它是獨立營運的藝術機構,於1998年在首爾成立,專注發展戲劇教育二十多年。Sadari現有二十名藝術及教育背景各異的成員,每年選出行政小組來輪流分擔機構事務。它有三個核心工作範疇:創造性戲劇學院(Creative Drama Academy)專門培訓戲劇導師;創造性戲劇學校(Creative Drama School)提供不同類型的戲劇課程;以及「戲劇、遊戲及教育」(Drama, Play and Education)出版社,編撰戲劇教育書籍、劇本及研究期刊。Sadari的工作對象非常廣泛,有幼兒、青少年、特殊兒童及其家長、教師、老人;實踐形式也很多元,除了戲劇工作坊外,還有兒童劇、教育劇場、特定場域演出(如在森林、皇宮、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社區歷史劇場等。

 

Sadari的每位成員都會稱為「研究員」,宗旨重視實踐、研究及反思並行。機構中有定期的小組研究計劃,成員根據各自興趣對不同議題進行集體探究,曾研究的範疇有:戲劇性遊戲、腦神經科學、藝術治療、劇本翻譯、即興與一人一故事演出研究、莎士比亞劇場、傳統表演藝術等。除此之外,機構有一項特別的內部項目,名為「給我們驚喜吧!」(Surprise Us!),在緊絀的資源中預留一部分支持個別成員進行自己個人的實踐研究。研究都會在機構的期刊或書籍出版。

 

Sadari創作性戲劇實驗室的部份出版(機構網站截圖)

 

無獨有偶,兩個單位都堅持重視研究作為實踐的基墊,打從架構設定、成員的身分塑造、工作手法及機構文化的建立就積極認同「實踐即研究;研究即實踐」(Practice as Research; Research as Practice)的理念,強調研究不會與實踐割裂,它成為工作者的日常,帶動實踐,來回互相反饋與積累,成為可持續的知識生產及工作者/藝團的精進台階。

 

我在香港的經驗裡,應用劇場/戲劇工作者或藝團普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為了實踐的創作資料蒐集與背景主題探究,或在創作的過程中對表演形式的行動試驗,實踐往往成為終點;到了下一個創作,會重新開始另一場的「研究」。研究和實踐可以接續,也可以獨立而為。劇團/戲劇教育組織鮮有像以上提及兩個單位一樣,積極並持續地把實踐結合有系統的、具體的研究問題來進行。曾經試過向同行建議可以對實踐多作整理及研究,每每得來的反應是猶豫,然後告訴我「我們不是做研究的」、「研究是學者做的事」,這令我對香港藝團/工作者如何看待研究與實踐的觀念十分好奇。我在想每個團體、每名工作者在每一年有那麼多的創作及項目,只能一個接一個的忙著進行,然後完結;未及/未被一一叩問、有系統地紀錄、反思及整理每項實踐之間的連結和意義與學習,那是十分可惜的。

 

所以,當我有機會認識到青少年劇場研究中心及Sadari創造性戲劇實驗室的理念時就十分欣喜。欣賞他們能視自己的機構為一個共同學習與探究的群體,而學習不只是口頭上的鼓勵分享,探究不僅是個別實踐計劃的流程,而是把此理念化成架構中、實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來執行,培養機構中每名成員持續地對自己的實踐透過「無盡的發問與對答案的探尋」,發展對實踐的理解。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應用戲劇工作者。現任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執行總監。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研究所藝術及創意教育部博士及英國埃塞特大學戲劇系應用戲劇碩士。在兩岸三地從事有關應用戲劇教學、研究、工作者培訓及叢書翻譯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