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樂文化的世界版圖
文︰葉靜怡 | 上載日期︰2015年9月1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Takashi Okamoto
節目︰打男2015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鼓童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擊樂在人類文明中,存在著非常古老的歷史,人們結合在地的氣候、資源、習俗、傳統⋯⋯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擊樂文化。早期各地民族多將擊樂運用於儀式祭典、舞蹈娛樂、婚喪喜慶中,現今中國鼓樂、韓國四物、日本太鼓、印尼嘉美蘭、加勒比海鋼鼓、爵士樂、各種編制的打擊樂團精采奪目,「敲擊」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以不同的姿態呈現。
 
亞洲 —— 傳統與創新
 
中國鼓吹樂發展至今,結合民俗風情開創出各地的民間鑼鼓,像是「十番鑼鼓」、「西安鼓樂」。早期的台灣社會中,「歌仔戲」曾是民間重要娛樂,由鑼、鼓組成的「武場」,熱鬧滾滾的「起、台、倉」鑼鼓點響遍全場。近年來在音樂人的耕耘下,從專業的打擊樂團到學生打擊樂團競相成立,擊樂相關人口迅速成長,擊樂委託作品大幅增加,國際交流活動絡繹不絕。「太鼓」與「日本」這兩個詞中間幾乎存在一個隱性的等號,1969年田尻耕三先生為傳統太鼓置換一個新貌,成立現代的太鼓團體——鬼太鼓座,「立地而奔、立地而鼓、立地而舞」是他們的中心精神,擊樂與奔跑開啟深層的連結,如此兼具傳統與創新的表演風潮在日本各地風起雲湧,2009初演即受矚目的鼓童《打男》,不時聚精集思推出新版本。
 
豐富的擊樂元素是東南亞民族音樂的一大特色,越南有特殊的竹琴、竹管,泰國樂團的木琴及碰鈴相當於指揮樂角,印尼著名的嘉美蘭音樂(Gamelan),大量運用鑼群,成為東南亞的鑼群文化中心。著迷於東方元素的作曲家為數甚多,他們擷取東方哲學思想、特殊樂器聲響、民族素材,創作出別具特色的作品。
 
美國 —— 兼容並蓄多元發展
 
打擊樂的多樣性在美國新大陸,如火如荼的迅速發展。二十世紀初樂器公司投入打擊樂器的製造與改良,演奏家兼樂器設計者——馬瑟(Clair Omar Musser)是推動木琴成為重要獨奏樂器之先鋒。爵士鼓與鐵琴投入爵士樂領域,許多大師:巴迪.里奇(Buddy Rich)、史蒂夫.豪頓(Steve Houghton)、蓋瑞.伯頓(Gary Burton)皆為爵士樂擊出深刻的靈魂。
 
作曲家華瑞斯(Edgard Varèse)以一個被評為噪音的擊樂合奏作品——《電離》(Ionisation),大震西方樂壇,激勵作曲家投入擊樂創作的行列。大受觀眾喜愛的擊樂團體「破銅爛鐵」(Stomp),以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為素材,將約翰.凱奇(John Cage)「生活即音樂,音樂即生活」之想法延伸得淋漓盡致。1960年代,打擊樂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簡稱PAS)正式成立,推動擊樂相關藝術、舉辦打擊樂年會及比賽、提供獎學金,是一個極為活躍的組織,為打擊樂發展提供了絕佳平台。
 
歐洲 —— 打擊樂團的推手
 
擊樂在歐洲遲至二十世紀才漸露曙光,打擊樂團的創立先驅——法國的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於六十年代成立,諸多樂團進而相繼成立,如瑞典克羅馬塔(Kroumata)、匈牙利阿瑪丁達(Amadinda)打擊樂團,在擊樂舞台上大受喝采。目前每年的擊樂盛事,如「盧森堡擊樂大賽」、「比利時擊樂大賽」、「德國斯圖加特大賽」、「法國定音鼓大賽」,皆為擊樂者提供豐富視野。
 
擊樂發展趨勢
 
二十世紀劇場元素對擊樂影響甚鉅, 作曲家阿貝爾吉斯(Georges Aperghis)、芬柯.克爾伯格(Vinko Globokar),將戲劇因子融入擊樂表演,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跨界結合多元表演形式,對於擊樂工作者無疑是另一塊實踐天馬行空的樂土。
 
隨著網際網絡的發達,各種交流都以驚人之速持續發生,香港中樂團自2003年創立香港鼓樂節,每年帶來「鼓王群英會」系列音樂會,邀請諸多頂尖演奏家及樂團共襄盛舉,至今已成香港音樂盛事。2014年甫在台灣舉辦的「第八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為期一周的擊樂展演,讓音樂愛好者為之瘋狂!共同見證:擊樂正處於活躍繽紛的時代!不論是民族音樂或是西方古典音樂,擊樂家們堅持探尋革新,源源不絕的注入新血。擊樂在世界各個角落,以不同面貌但富有生命力的跳動著,文化會隨著這有力的脈動不斷延續傳承。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台北藝術大學博士候選人,任教於嘉義大學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