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海達.珈珼珞》的舞台畫面
文︰鄒家燕 | 上載日期︰2015年3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圖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節目︰海達.珈珼珞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8/1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4 »
藝術類別︰戲劇 »
新視野藝術節跨越時代、疆界,邀請英國著名戲劇導演艾德里安‧諾布爾(Adrian Noble),聯同本地劇壇中堅分子,將十九世紀的劇作《海達‧珈珼珞》搬上廿一世紀的舞台。諾布爾擅長給規範的語言風格賦以當代感,增強作品感染力,是次演出確為《海》劇增添時代氣息,豐富了作品內涵。
 
《海》劇是「寫實主義之父」易卜生的作品,描述主角海達新婚後對生活感到窒息,一心只想操控身邊的人和事物,卻被抓住把柄,她無法忍受要淪為「奴隸」,最終以手槍自殺。自劇本問世以來,主角海達的顛覆性一直都很引人注目,不論是由精神分析,還是女性主義等角度切入,其人物性格都極具詮釋空間。是次演出採用四面舞台,目的是希望觀眾更容易看穿人物角色。四面舞台限制較少,有利演員發揮。他們在客廳兩張相對的梳化間穿梭自如,尤其是海達在舞台上肆意巡視,不受制於觀眾席,行為舉止充滿魅力。穿透式設計給觀眾預留參與劇場的空間,演員背台演出時,觀眾可集中感受演員的肢體動作和聲音抑揚,從中構想演員的情感和精神狀態。
 
四面舞台的中央懸吊了一個白色的四方架,四側可以下降半透明的幕牆,除了有間隔演區的實際作用,還具有框的象徵意義,對於探討劇作有關自由意志的主題極具啟發性。在開場的瞬間,四面幕牆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海達獨自站著,在遍地玫瑰花瓣的襯托下,即使只是驚鴻一瞥,已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印象──高貴而孤寂,形如一隻籠中鳥。其後,海達回應丈夫她在看枯葉,聲線微弱至近乎顫抖,目光朝吊架方向眺望,突出「已經九月了」的弦外之音,叫海達窒息的是平淡乏味的生活和無情消逝的光陰。還有,海達和舊情人魯賦博獨處,在幕牆後看照片的一幕,張力在框框內膨脹,凸顯了海達的精神窘迫。至於第三幕結尾,海達在燒毀舊情人的「孩子」,四面幕牆徐徐下降,接著舞台燈光熄滅,將海達和觀眾完全隔離,至此觀眾已清楚明白海達性格扭曲,異於常人。
 
在四方架下,玫瑰花瓣取代了原文的紅色地毯,同樣提供了語言以外的元素去詮釋劇中人物。有別於原作的寫實風格,此劇以鮮紅色的乾花鋪設主角海達的精神世界:浪漫、危險、熱情、瑰麗⋯⋯隨著演員的步履,花瓣四散舞台,劃出道道軌跡,為畫面添上詩意,海達的裙擺拖著花瓣,更成功將觀眾目光聚焦主角身上。這些乾花同時反襯了其他角色與海達的世界格格不入,例如甫開場,海達的丈夫廸仕珉和其姑母踩著玫瑰花瓣交談,以大幅度的肢體動作表達與將軍之女海達聯姻的喜悅,其舉止顯然不符合海達對美的追求及執著,是令海達感到苦悶的原因之一。然而,舞台的色彩運用諧和,鮮艷的玫瑰花並沒有過分奪目,演員服飾或黑或白或啡紅,與玫瑰背景沒有半點違和感。整齣話劇以純色系為主調,舞台燈光偏橙,秋意昂然,而海達的自殺就是在這種色彩下逐漸蘊釀。
 
海達的死發生在連接二樓鋼琴的梯間,相比原著劇本的安排(在易卜生的劇本中,海達死於內室,由廸仕珉聽到槍聲後揭開垂簾發現),畫面較豐富,但震撼力稍遜。海達實踐了她口中的「幹得漂漂亮亮」,握著手槍躺在樓梯中央,這個位置能夠集中眾人目光,貫徹了是次演出看穿角色的原則,但削弱了海達自殺的懸念。海達自殺的舉動一目了然,除了「」一聲外,觀眾沒感到多震驚,這可能是由於對海達自殺的鋪墊減慢了整個演出節奏。海達死前圍繞外室走了一周,與其他角色隔著幕牆作最後互動,其壓抑的聲線流露了她對受制於卜拉克法官的憤怨,而廸仕珉和詩雅慢動作整理論文的戲劇效果,則襯托出海達厭煩這種生活。繞場的時間讓海達充分表現死前的情感,無疑令角色更形立體,鋪排上卻稍嫌拖沓,教海達的死缺少了其一貫果敢的作風。此外,是次演出用上古典樂器作間場音樂,削弱了主角的鋼琴在劇中的分量,海達自殺前彈奏的舞曲琴音顯得單薄乏力,無法傳達海達死前的吶喊。不過,全劇以死於樓梯中間的海達與樓梯底部的眾人相對結束,在畫面上對立與孤立同時並存,可算是對《海》劇一個凝練的總結。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鄒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