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光華耀目
文︰巫艷菲 | 上載日期︰2014年12月3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演出單位︰臺北市立國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1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一場好的音樂會,需要一支技術精湛的樂隊,但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創意和絕佳的曲目構思。十一月一日晚上,臺北市立國樂團帶領我們一起見證了甚麼叫新穎和創新。

 

在這場全「台灣風味」的曲目單裡,樂團選用了《眾神出巡》作為開場曲。樂曲描寫的是台灣街頭常見的熱鬧廟會場景。隨著三下響亮的鑼聲,各種打擊樂器開始加入。然後嗩吶邊吹著在整首樂曲當中會重複多次的主題旋律,邊從舞台側面走進場。與傳統西方音樂必須正襟危坐地演奏方式不同,「邊走邊吹」的演奏方式十分新穎,這樣能同時從聽覺和視覺上突出嗩吶主奏的效果,也更添作品整體呈現時的趣味,十分值得現代音樂作品借鑒。隨著樂曲開始進入高潮,音響越顯得熱鬧,旋律中更出現了很多新奇而頗具特色的四分之一音。在西方音樂的角度來說,音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這裡,中國樂器特有的清新的音色令到這些四分之一音不僅不會因為音不準而顯得突兀,反而十分輕巧,令人耳目一新。管樂器的加花就令到整首曲子的韻味更濃,更具中國音樂風格。最後,樂曲在單一下鑼聲的縈繞中結束。

 

《華麗幻想曲13+17+19+23+29》是作給高胡、二胡、中胡與國樂團的協奏曲。這首作品單看名字就令人覺得十分新鮮。名字中的數字總和是101,恰好就是臺北101大廈的名稱,對於樂曲的結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樂曲的標題和結構上費盡心思,可以看得出作曲家對寫出「屬於台灣的樂曲」的執著。一開始先是三位獨奏者分別獨奏,然後是樂隊,再是一起樂隊和三位獨奏者一起合奏。樂曲的炫技特點包括快速撥弦、快速的音群演奏等都十分令人讚嘆。作品還應用了西方的和聲寫作技巧,三種胡琴分別扮演高中低音,令作品音響效果更豐盈。可惜的是中國弦樂器先天在音量上的不足,令到三位獨奏者的演奏聲音在樂曲中尾段被齊奏的樂隊掩蓋,不能很好地傳播開去,這是許多中國樂器都要考慮改良的地方。

 

第三首作品包含了三首小曲,選自有十二首小曲的組曲,《臺北地圖》講述台北十二個區各自的故事。為了配合故事,表演是用音樂與微電影同步呈現的方式進行,令作品表達的意圖更清晰地傳達給觀眾,是又一大膽與創新的嘗試和值得學習的地方。第一首選曲是《艋鉀~澤厚民豐》。樂曲一開始,配合著畫面中的市集、寺廟和人們,在打擊樂的襯托下,嗩吶吹出一段由多句短小樂句組成的旋律,各樂器隨之加入,刻畫了一幅熱鬧的艋鉀日常畫;樂曲的下半段情緒轉變,變得輕柔而親切,琵琶在大提琴的撥弦伴奏下,彈出美麗而溫暖的旋律,附和著微電影中燈火通明的夜市畫面,描繪了艋鉀夜晚的寧靜而美好的生活;樂曲在回歸喧鬧的氣氛中結束。第二首選曲是《臺北小步》。對於這首選曲,更有趣的是微電影。電影中由一男一女,都是穿著日常裝束,在台北的街頭跳起了雙人舞,然後兩人各自獨舞,最後各自消失在人海中。音樂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可記憶性,只能依稀記得整個氣氛十分神秘,但是在寓意頗深的微電影的襯托下,不禁令人深思,城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最後一首選曲是《松山先生的流轉》。音樂在打擊樂器尤其是紅色大鼓的作用下是激昂的。這首樂曲很具特色的是各種樂器交替獨奏,笛子、二胡、古箏、揚琴,令到整首音樂更能體現出「流轉」二字。微電影呈現的是歷史中的松山區,河流交錯,是流轉之地;到了現代社會,地鐵和公路的修建,使得松山區依然是「流轉之地」。電影中使用的父與子來表現的歷史感也令人印象深刻。總體來說,作品創作誠意十足,利用「地圖」這一最行之有效簡單直接的方式介紹給觀眾傳統的,悠閒的和摩登現代的台北。對於一個城市進行多方面的研究,然後利用藝術呈現出該城市的各個方面,還有什麼比這更能傳達這城市的美嗎?

 

接下來是三首台灣經典歌謠和改編自西方音樂的《卡門幻想曲》。三首歌謠分別是《橄欖樹》,《你是我的所有回憶》和《一條日光大道》。這三首歌謠有快有慢,有的聽後令人神清氣爽,精神振奮,有的聽後令人難以忘懷,充滿淡淡的思鄉愁緒。特別是將這些屬於台灣本地的民謠和歌詞配合起傳統的國樂器,令歌曲更添清新,更貼合歌詞本身,更富有東方韻味。另一首《卡門幻想曲》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現代中國樂器的改進已經十分成熟,用笛子吹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樂曲音準沒有不妥,笛子演奏者的技巧也十分爐火純青。唯一的瑕疵就是,無論樂隊還是獨奏笛子在演奏時做的強弱對比都不如西方樂器明顯,加上中國樂器的音色很具特色,因此筆者覺得中國樂器硬是要為了「表現能力」而演奏西方樂曲,會令樂器本身失去風味,也令到樂曲十分生硬和奇怪。

 

最後一首是配合動畫的音樂《清明上河圖》。動畫一開始是平靜的湖面和兩岸景色,由緩慢的音樂作伴奏。接著樂聲漸大,加上動畫裡各種動物的叫聲,原來畫面已經轉到清明上河圖中的市集。樂曲的中端是明顯的4/4拍子。這是整場音樂會中除了改編西方音樂第一次聽到這麼明顯的拍子,平衡了不規則拍子的運用,令樂曲在變化中不失規律和控制,實是明智之舉。在這一段中,各種樂器聽似各自忙碌,但事實上這種演奏令人感受到中國樂器音色的多樣性,十分有趣。最後樂曲回歸緩慢,大提琴和古箏的獨奏,加上打擊樂輕輕地點綴,令到氣氛十分平和,寧靜,令人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很好地描繪動畫中平靜湖面。整首樂曲最妙的地方在於動畫與音樂的絕佳的配合,令整個作品非常完整。

 

總體來說,中國音樂少了西方複雜和聲的厚重感,聽上去十分清新,輕盈;沒有西方音樂的突然強弱變化,而是漸進地變化音量,也令音樂本身更自然;還有四分之一音的運用,效果也非常突出。音樂會感覺也十分新穎:動畫、微電影等新鮮元素令聽眾大開眼界,大飽耳福。這場音樂會何止是光華耀目,簡直是餘音繞樑,清新脫俗。最後,我只想問一個問題:還能再聽一次嗎?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巫艷菲出生於中國廣州, 15歲開始學習雙簧管。她於二零一零年考入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巫氏於二零一二年開始受教予姚桑琳,翌年隨即考入香港演藝學院。巫氏現為音樂學士(榮譽)學位二年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