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俄羅斯盛宴的同時,反思本土音樂的現況
文︰葉浩堃 | 上載日期︰2014年1月2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攝影:張志偉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1/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俄羅斯的音樂,彷彿在嚴冬下穿著大衣,在一口嗆辣的伏特加陪襯下享受麵包與肉的果腹感。第五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第五場音樂會《列賓與友共樂:俄羅斯巨匠》,正正是給予香港觀眾飽頓俄羅斯盛宴的機會,在小提琴大師列賓的帶領下,體驗蒲羅哥菲夫、蕭士塔高維契及塔涅耶夫的獨有味道。

 

1971年生於俄羅斯的列賓,早於十一歲已贏得維尼亞夫斯基大賽公開組冠軍,十四歲開始巡迴演奏,並經常與馬爾塔・阿嘉莉殊、伊夫簡尼・祈辛及米沙・麥斯基等大師演奏室內樂。最近他不但獲頒法國最高榮譽Victoire d’Honneur及終身成就獎,亦取得法國政府文化部所頒發的第三等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

 

他與林昭亮所演譯的蒲羅哥菲夫《C大調雙小提琴奏鳴曲》,為這場主題音樂會奉獻了精緻且辛辣的頭盤。蒲羅哥菲夫的音樂在他的時代被認為是前衛而且不協和,此雙小提琴奏鳴曲亦不例外。充斥著大量的不協調和弦,樂曲彷彿游走於調性與無調性音樂的邊緣。

 

除了在和聲學上的突破,作品在配器上也十分新鮮。雙小提琴奏鳴曲的曲式本身非常罕見,除了因為作曲家要處理樂器本身缺乏低音的「原罪」外,小提琴之間的關係亦需妥善處理,不然就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猶記得跟台灣作曲大師賴德和老師討教器樂寫作時,他表示除了可以把兩件樂器的線條分開勾劃外,亦可以把它們設想為一種「超級樂器」,合力去詮釋一個重點,從而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蒲羅哥菲夫的第三樂章《從容的小快板》正是如此。作曲家把主線條及伴奏交替出現在兩個聲部中,不僅僅為了模糊觀眾的視聽,更重要是為了要突出兩位樂手的能力。林昭亮與列賓在處理此樂章亦有上佳演出,特別是筆者留意到他們在揉音及用弓的位置都互相配合,在主次的交替上取得非常好的平衡。

 

與二重奏相比,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鋼琴三重奏》的演出就遜色很多。很大原因在於本身負責演奏大提琴部份的加里・霍夫曼因家事要中途離開音樂節,主辦單位在不足一天的時間內找來香港管弦樂團大提琴首席的鮑力卓代替演出。當藝術總監林昭亮在中場休息後表示鮑力卓從接獲通知到演出只有短短十六小時後,觀眾無不對鮑氏的音樂能力及勇氣表達謝意。要知道這部三重奏對於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單單是第一樂章開始時的連串高把位泛音已令眾多大提琴手卻步。

 

以這麼短時間的排練有如此的演出是令人可接受的。雖說在第一樂章時偶爾會出現驚險部分,但筆者有感當演奏至第三樂章時,在一輪如大砲般沉重的鋼琴引子後,三人的默契開始建立起來。隨著小提琴與大提琴的悲鳴,被蕭氏比喻為猶太人喊叫的第四樂章隨即而起。在為人熟悉的猶太旋律不時出現後(與蕭氏十六年後所寫的《第八弦樂四重奏》乃同一主題),樂曲在憤怒與悲愴的交織下結束。

 

下半場塔涅耶夫的《G小調鋼琴五重奏》可謂十分美味的主菜。由於香港觀眾本身對塔涅耶夫比較陌生,林昭亮特別提到塔氏其實來頭不小--他是柴可夫斯基的學生,也是拉赫曼尼諾夫和史克里亞賓的老師。此五重奏結合俄羅斯人的熱情與豪邁,在超過45分鐘的激烈脈動下,樂曲對演奏者的體能有著極高的要求。特別是長達18分鐘的第一樂章,演奏者一直要在強烈的音量及艱深的樂句之間拼搏。列賓在上半場的洗禮後,下半場體力明顯下降,每每在樂章之間需稍事休息才能繼續。

 

在五重奏的演出中,筆者特別欣賞演奏第二小提琴的赫德里希,除了他從頭到尾都表現出輕鬆自如的姿態外,他亦經常在列賓身後扮演影子的角色。筆者留意到他不但會模仿列賓的弓法、用弓的地方、力度、揉音,他甚至在撥弦後整個身體放鬆的動作也學習得十分相似。此外,他於獨奏時所發出的琴音厚實而富感情,不禁令筆者對閉幕音樂會時他所演出的韋華第《B小調四小提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降B大調第一弦樂六重奏》有所期待。

 

總括而言,本場音樂會絕對值得購票入場。雖然加里・霍夫曼的辭演令人惋惜,但鮑力卓的出現使筆者對這位久居香港的大提琴家多加一份尊重。然而,是次換人事件同時亦引發筆者深思另一問題。香港的音樂學生每每只注重協奏曲的學習,卻經常忽略室內樂的重要性。但若然歷史重演,能在一天之內踏上台板的,在香港又有幾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作曲家,偶爾演奏。小時候不愛看書,只愛排書。長大後房間卻堆滿了書,凌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