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演繹各有千秋:利普金、侯夫與廸華特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8年12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中央音樂學院香港基金
演出單位︰利普金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1/12/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08年12月11日看了首度來港獻藝的利普金(Seymour Lipkin)鋼琴獨奏會。利普金不單是一位權威鋼琴家、指揮,更是音樂教授,並以演奏貝多芬的作品見稱。雖然年紀已一把才首次到港獻藝仍然難能可貴。節目上半場是海頓的《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第31號》,作品16之46及貝多芬的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作品57。下半場是德布西的三首練習曲及布拉姆斯的《韓德爾主題變奏曲》,作品24。

 

第一首海頓的作品由從容的快板開始,首章雖無太大的對比和衝突,更能凸顯利普金精緻的手法,落音準確清晰,音色脆而實,力度平均而有彈力;慢板中幾個聲部的接位優美,在第三樂章的急板中音色隨速度增加而更趨豐滿濃密。整首作品利普金均能從細幅度的動作中發放音樂的寬度。從平凡、穩定和不大變化中顯出變動。如此優美的海頓(樂曲)絕非人人做到。

第二首貝多芬作品更加可見利普金在快速短小的音型樂段中,盡量保持雙手以最少的幅度來帶出輕巧跳躍的旋律,做到每粒音都平均實淨;在輕重、快慢的切換中自然得不見痕跡。第一樂章終結前的尾音彈出後,餘韻直飄到遠方後慢慢收起,再開始下個樂章,演繹手法與技巧尤如樂團指揮。終章速度與力量增大,雙手的動作依然幼細,迸發高雅的激情。

 

三首練習曲讓人重溫利普金的指法和手法,精神集中,態度專注,似在演奏,又像示範。

 

第四首《韓德爾主題變奏曲》是全晚最大動作的曲目。隨著曲中的變奏,利普金雙手增量增速,動作明顯比前大,但身軀依然保持穩定。雖然激烈度絕不是年青一輩那種澎湃,相對前面之作,這已顯示極大反差。音色在增量增速下依然清晰,質感清脆而有力。

 

可以說,利普金今次的演出正好示範了大師後期的成熟涵養與處變不驚,這種功架很難在年青一輩身上看到,絕對是時間與修練的成果。

 

同月13號看了「港樂」的《侯夫的布拉姆斯》,侯夫(Stephen Hough)的純熟技法和演繹風格又正好標誌鋼琴家的另一階段,那便是盛勢的成熟、穩健之中更見積極向上,處理快速樂段絕不留手,但又毫不誇張,身手心同步出發,音域寬廣,控製力強。樂曲中的激情與活力一次又一次展現,慢板又夠透人心肺,迸發出鋼琴的華麗燦爛。「港樂」的表現亦不遑多讓,發揮不同樂組的演奏能力,樂隊齊整豐滿。下半場蕭斯達高維契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在指揮艾爾達爵士(Sir Mark Elder)的演繹下更有驚喜。艾爾達對此曲的演繹並不止於曲譜上的指示,而在其對作曲家的時代背境,自身處境和創作動機的認識十分透徹,這真的要時間之餘亦要有心才能揣摩出來。這方面「港樂」的藝術總監兼指揮廸華特(Edo De Watt)在上一星期的《馬勒九》中同樣有非凡表現(筆者看12月6日一場),深情地演繹了馬勒這首死亡將至的作品。廸華特這次的演出真摯、細膩、傾情,「港樂」豐滿的音色、飽滿的音量、和器樂間的配合以至獨奏的表現都很出色。單簧管、法國號、大提琴、小提琴以至巴松管全部發揮佳績,《馬勒九》不但是廸華特近年演繹得最好的馬勒作品,也是「港樂」今年最優秀的演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