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香港藝術節 — 重男又重女的京劇環節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4年3月19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今屆香港藝術節的京劇環節鮮有地介紹京劇兩大門派《程派藝術一百年》及《生行七代話譚門》。程派與譚門藝術分別代表了京劇旦角及生行獨當一面的藝術成就,可見藝術節對京劇的地位十分重視,其不斷和積極引進難得一睹的正宗國寶藝術,這是幕後策劃人的功勞。以女性為重心的程派節目很少在港上演,張火丁的淳厚表現形式為觀眾送上一幕幕的精釆好戲,其舞台身段和功架流麗熟練,細膩處與崑劇不遑多讓。另以男性角色為主的譚門則安排了武場夾以文戲演出,充份表現出超級班頭的氣派和實力。筆者看的第一晚是<小商河>、<桑園寄子>和<天霸拜山>,三齣折子戲都讓觀眾欣賞到難得一見的高難度的北派功架,這是香港觀眾的福。

 

不過看這晚演出時也有令筆者心痛的地方,那就是演至<桑園寄子>下半部時陸續有外籍人士離場。這樣的情景已非初次,其實在往屆香港藝術節的戲曲環節(包括粵劇)經常出現。究其原因,今次雖是北派為主,但除了<小商河>,其餘兩劇目唱段和對白頗多,但整晚演出竟然沒有英文歌詞翻譯,試問如何叫一般的外籍人士看下去?

 

其實康文署主辦的戲曲節目早有唱詞翻譯服務,但身為香港藝術節的戲曲節目竟然沒有這安排,實在責冇旁貸。京劇或其他戲曲也好,其唱詞一般十分有意思,且具濃厚的故事牲,甚至對白也是精僻兼有意思。沒有了翻譯本就算外籍人士有心認識中國藝術亦很難想像到他們能明白其中精萃。在這方面香港藝術節肯定是比很多團體落伍,他們的疏忽一次又一次把「有心者」嚇跑,實在令人心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