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的貝多芬三重奏協奏曲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03年6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貝多芬三面睇 »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9 - 10/5/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管弦樂團因受非典型肺炎的影響,足足取消了一個月的演出。首場「復出」音樂會於五月九日順利舉行,但三位獨奏者及指揮均面目全非,他們的桂冠指揮艾德敦 ( David Atherton ) 更提早飛來香港,聯同三位團員,分別為小提琴的王思恆、大提琴的鮑力卓 ( Richard Bamping ) 及鋼琴的葉幸沾,一起臨危受命。而曲目方面亦有些微改動。

 

音樂會開始時由木管組的成員演出莫扎特降E大調第十一小夜曲。分別由雙簧管的保蔓 ( Sarah Bowman )及高楊、圓號的韋麥克 ( Mark Vine ) 及尹洛蔓 ( May Van Norman ) 、巴松管的金瑞及李浩山、單簧管的史家翰 ( John Schertle ) 及簡博文 ( Michael Campbell ) 合作演出。整體而言,他們的表現相當和諧,水平亦很平均,就莫扎特的風格而言亦十分典雅,但就好像欠缺了一些靈氣。他們之中,單簧管的史家翰則有較活潑的表現。

 

隨後由艾德敦及三位獨奏團員演出的重點曲目貝多芬的三重奏協奏曲,給人的感覺則較為鬆散,合作方面則頗令人失望。主要原因在於三位獨奏在演繹上都有不統一的思維,令合作效果極不協調。王思恆在句子的演繹方面相當秀麗,但音量太小﹔而在許多時侯他和鮑力卓有著類似的句子時大家都採取相近的風格去作對話。只是鮑力卓當晚實在有太多的失誤,尤其是音準方面更是明顯,演奏貝多芬這種旋律性極高的作品無疑大打折扣﹔而葉幸沾的技巧則十分準繩,可是在風格方面她與兩位同事確實格格不入,音量亦把兩位同事蓋過,她的貝多芬十分豪邁,顯然己脫離了一般要求的風格。

 

在艾德敦的領導下,樂團沉厚結實的支持的確為三位同事建立了很好的根基,而在艾德敦手裡貝多芬的率直氣魄亦表露無遺。可是團員們都小心翼翼的為三位同事伴奏,優點是大家知道主客之別,缺點是水平給壓制了一些。

 

下半場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弦樂悲歌》,這首作品的演繹十分動人,港樂弦樂組的音色相當通透,而在艾德敦棒下他們所能奏出的深度亦很出色,特別是小提琴組旋律的處理更令人回味。

 

而主要的重頭戲,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則作為壓軸。筆者對於這首作品的演出十分滿意,尤其是各團員在經過一個月沒有面對觀眾後卻可以有如此水平確實很難得。過往艾德敦指揮俄國作品大部份時間也可以寫定「包單」讚好的,這次他與團員們別了半年後再合作也不例外。其中《公主迴旋舞曲》中的表現的確很動人心弦,史特拉汶斯基在不同聲部、不同樂器的簡短旋律交接在港樂的手裡都能連綿地展示出來。而《冥王之舞》中他們亦奏得極其戲劇效果。《搖籃曲》中的演出有相當不俗的詭異氣氛。其實整首作品各聲部都有極佳的表現,因為這作品講求的是合作性,有時某聲部只有很簡短的旋律,之後便要交給其他樂器接續下去,各人一有不專心,便很容易潰不成軍,所以要指出哪聲部較出色確實相當困難,而且,也不公平。但就筆者的感覺,他們當時的紀律性相當好,而且技巧一流,只是出場的人數好像少了一些。

 

最後,不得不讚揚團員們當晚的投入感,其實當晚的上座率只有三成左右,但各人及指揮艾德敦均依然若無其事的面對,而在接受觀眾掌聲時他們在面上更有一種發自真心的歡愉,的確很難能可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