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末世愛情啟示錄
文︰賴勇衡 | 上載日期︰2011年5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三木劇作
演出單位︰三木劇作 »
地點︰天邊外自由劇場
日期︰15 - 17/4/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沉重的調子看得人累。《末世愛情啟示錄》由數個獨立片段拼合而成,表達劇作者對愛情中佔有慾、性慾和控制慾等執念如何控制、扭曲,繼而破壞一段段關係。創作意念很明確,因為導演一開始便直接把主題以文字投射出來,也就是宣傳品上有關愛的墮落過程:

 

「萬物之根源為愛,愛建構了人與人之關係,促成族群之產生。

 

所有的信仰均始於愛,當人扭曲了對愛的價值觀,形成了骨牌效應…

 

世界也開始變了…」

 

這種神話敘事的開場、各個故事裏把慾望化為罪的演繹,以及劇終時引用名篇《聖經.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愛是恆久忍耐…」等手法,皆帶著基督教有關愛與罪的倫理指涉。

 

編劇可能先從各方搜集有關愛情的小故事,從中選取改編,各個片段之間並沒有很強的聯繫性,表達手法亦各異,所以整體而言看不出有甚麼結構,各個片段的次序重組也沒有甚麼大分別。它們的共通點是一片灰暗,烘托出對愛情的悲觀心態。第一段故事裏丈夫與妻子相處多年,沒有甚麼問題,所以丈夫就無中生有地製造「考驗」,叫妻子跟另一個男人做愛,之後就可以證明夫妻之間的感情能「熬得過」——結果當然是熬不過的,只留下妻子空洞的叫喊。另一段是丈夫離開了妻子與小兒子,妻子變得孤僻怪異,拒絕與人溝通,連兒子也不關心;直至有一天兒子長大了,母親驚覺他長得很像遠去了的丈夫,就把他當作代替品,要佔有他,以致亂倫。另外一段講丈夫本來期待著孩子出生,後來孩子不幸夭折,就埋怨妻子,甚至否認她的愛。還有一段是寂寞男女在網上結識繼而成為性伴侶,只在時鐘酒店相見。這裏沒有把所有小故事都提及,但也沒有此必要。這些故事其實不怎麼特別,就像電台節目和網上論壇不難聽見/看到的。故事簡單不一定缺乏可觀性,此劇卻始終缺乏深刻的探討,有關個體心理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亦有所不足,只是浮光掠影地帶過,就像時鐘酒店那一段以剪影加上畫外音來表達,不免太過平面。

 

雖然劇作者有著以故事來批判社會現象的企圖,但一種強烈的負面情緒似乎蓋過了、或阻礙了一種冷靜的、細緻的觸覺,一種在人類心靈地圖上尋路的靈敏度。那份情緒從黑底白字的開場白、充斥前半部分的詭異配樂、黯淡燈光下紅白相間的長條絲布纏繞穿梭的佈景,以及演員不吝於爆發的吶喊與青筋等等劇場元素向觀眾席漫過來,在黑盒劇場的狹窄空間內更是充滿壓迫感,叫人避無可避。

 

為甚麼不對題材再加選取淬煉,建立更具體、立體和複雜的角色,建構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當然在乎劇作者的藝術判斷和選擇。但觀眾還是看呈現出來的整體結果,《末世愛情啟示錄》給人的感覺是一碟苦臭愛情小拼盤 ,指出問題卻沒有解答,人際關係扭曲了卻沒有出路,連「愛是恆久忍耐…」的金句都是那麼痛苦掙扎。若創作背後真有基督教的指涉,也就完全忽略了《啟示錄》那份否極泰來的盼望。而且引用了《哥林多前書》的「愛是…」作結,但之前的各個小故事跟這段經文有何關係?何不以該段有關愛的多個面向如「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計算人的惡」等等元素建構劇情大綱?

 

退而求其次,即使我們對充滿傷痕的愛情關係提出甚麼解答,那麼期望看見那些角色——「扭曲」的人物——內心的掙扎,人生經歷和性格的糾纏等等有更深入的描寫,也不算過分。以第一段故事為例,這已經是整齣劇中最豐富的一段,敘事手法比後來的更見層次,也描寫了妻子在性愛中也得到了慾望的釋放,因而不是純粹的「受害者」等等……但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發展:為何丈夫想在夫妻之間有「考驗」?為甚麼愛情需要考驗?為何考驗的形式是妻子去和另一個男人上床?妻子內心的想法如何?她為甚麼會接受荒唐的建議?她為何有一個以這種順從去作為「愛丈夫」的認知?跟她的成長背景有沒有關係?另外的那個男人又有甚麼想法?事後丈夫的心理狀態如何?劇裏只是外部化地描寫他的反應——離開。但他如何「失望」?他究竟在考驗誰?他究竟在慾求些甚麼?這一段本身已能擴展為一齣劇。

 

劇作者在電台訪問裏提及過理想的愛情大概是那種淡然如水、偕首同行的狀態。既然已引用了經典裏有關愛的正面論述,何不藉此創作其中一段故事作結?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及電影評論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網誌及Facebook專頁:我不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