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是一種責任
文︰周殷豪 | 上載日期︰2019年11月28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古樂新芬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6/11/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當社會進步,很多舊有的文化被拋棄。以香港為例,粵劇文化由二十世紀後期逐漸式微。其實,舊有文化亦有其價值,因為我們可從當時的文化知道古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很多人也會認為舊有文化對於他們生活沒有直接關係,或是嫌棄舊有文化很老套。北歐其中一個國家——芬籣,有一班音樂人嘗試保留自己國家獨特的音樂和樂器。他們做了一個很大膽的突破,把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包括爵士、搖滾,混合芬籣民謠和古典音樂元素,讓聽眾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上半場是薇雅.嘉夏列(Maija Kauhanen)個人獨唱會。她的體力超強,整個上半場只有她在台上。她一邊彈奏,一邊唱歌。有些曲目有敲擊的部分,她自己也演奏。有時候,她只是在歌與歌之間喝一口水,讓聲帶保持有彈性。另外,當打開電子場刊,發現所有獨奏歌曲是由她本人作曲。在數首歌曲中,她也會填上芬蘭文的歌詞,果然是多才多藝。這時,我想起香港流行樂壇的方大同。他既是創作歌手,有時又會打鼓、彈琴、彈結他等等。

 

這不只是一個獨奏會,薇雅.嘉夏列還在歌與歌之間有介紹樂曲和樂器。她知道她的觀眾大部分是香港人,他們絶大機會第一次接觸芬蘭音樂,而且大家都不懂芬蘭文。很大程度上,觀眾不知道歌者唱的內容,大會沒有安排設置字幕機或在電子場刊上登上中英文解釋。有見及此,薇雅.嘉夏列乘機與觀眾有互動的機會。加上,她所演奏的樂器——芬蘭琴(Kantele)不被太多香港樂迷所認識。芬蘭琴是芬蘭傳統撥弦樂器,已超過一千年的歷史。琴上有十多條弦線,琴身輕巧。演奏都通常以撥弦方式演奏,但在特殊情況下,演奏家也可用弓演奏,例如冰點(Jää)。

 

除了她的聲音清澈、完全協調到自彈自唱外,現場的氣氛被營造成為一個流行曲音樂會。在音樂會開始前,場館開始放煙霧,而音樂會進行時,燈光轉不同的顏色,有紅有藍。最重要的是她所演唱每首歌都加上電子音樂為其背景音樂,令整個音樂會的搖滾味變得濃厚。雖然如此,當其背景音樂混合芬蘭琴,就變成搖滾音樂帶有鄉村味道。電子音樂本身是以機器、電腦創作,更有擴音功能,聲音相對嘈吵;芬蘭琴的音色像豎琴,有洗滌心靈的感覺。因此,聽完她的音樂會有清爽的感覺。

 

下半場是新民謠電子實驗樂隊「秋葵遊樂場」(Okra Playground)。這個樂隊與普通流行樂隊與眾不同:除了主唱、和音、低音結他、敲擊外,還有芬蘭琴、小提琴、弓奏馬尾琴(Bowed Harp Jouhikko)和手風琴。這個配搭是獨有的,普通流行樂隊會有主音、低音結他、電結他、電子合成器和爵士鼓。「秋葵遊樂場」主要的曲風是電子民謠,所以大家會感受到芬蘭民族特色。他們創作以流行音樂突顯芬蘭傳統樂器——芬蘭琴和弓奏馬尾琴。而這樂隊另一特色是很多首歌都是以手風琴作背景音樂,這設定令民謠風味更濃郩。

 

在這個音樂會之前,原來舉行了多個工作坊,包括「小手指彈芬蘭琴」、「芬蘭弦來的美」和「芬蘭琴彈唱工作坊」。另外,在嶺南大學、香港中央圖書館和大館都有小型音樂會,讓公眾更加了解芬蘭傳統樂器,從而吸引他們來到音樂會。另外,在音樂會後,也有演藝人後談。他們分享他們的理念——堅守自己傳統音樂,並且如何行這條創作之路。最後,有很多香港觀眾在問答環節中表示欣賞他們的音樂。筆者發現香港有教室教授芬蘭琴。對香港人而言,芬籣琴是冷門的樂器,但是有香港人有興趣去學,真是難得!

 

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是因為香港傳統文化不能代代相傳。要做到代代相傳,只能透過教育市民才能有效。或者,文化人透過革新讓觀眾更容易接受不同藝術形式(art form)。這個音樂會叫做「古樂新芬」(The sound of Finland: Kantele vs Electro-Folk),是一個好的借鏡。這班音樂人努力地守護其傳統音樂。那麼,香港的文化人會不會堅守香港自己的傳統文化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周殷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