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舞.動》及《生命樹》光影中的力量與空間
文︰千山 | 上載日期︰2019年1月2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光.舞.動 »
主辦︰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邁克爾.赫爾斯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01/11/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
藝術類別︰其他 »

漆黑之中,拉開帷幕,披上光效,台上演出──大多劇場表演將觀衆及演員以舞台明確分隔,燈光亦只用作呈現視覺效果。新視野藝術節的《光.舞.動》 (LightSpace)則以燈光為主角,變化中呈現節奏、意象及空間,營造出多樣的情緒,留白予觀眾想像及感受。觀衆自由穿梭空間,跨越舞台界線,互相構成演出的流動風景。光柱營造強烈儀式感,仰望之際聯想起電影《生命樹》(Tree of Life)對宗教及生命的叩問。黑盒內光影灑落觀眾,儼如跟電影中特寫陽光照耀萬物的映像重疊,展現由上而下不具實形卻恢宏而凌駕一切的力量。

 

《光.舞.動》觀賞經驗宛如一個思考及聯想的進程,與《生命樹》中以讀白反覆詰問神的存在的內心探索契合。演岀除燈光裝置沒有任何道具或演員,非敘事式結構的燈光場景變換減卻指向性,透過建構氛圍及空間感,開放予觀眾無限想像及感受。甫開始散落的鎢絲燈泡無定律且緩慢地亮滅,捉摸不定,充滿懸念,引領猜想後續的表演內容。此不確定且帶期望的情緒隨時間及群眾攢動蔓延,就像於電影中隨生命旅程遇上生離死别,悲歡交互時對宗教的疑惑及渴望指引的心理狀態。兩者相若的平和頌唱及鐘鳴伴隨,場內戲內皆是對過去及未知的思考及探索。然而,如宗教祈禱後未必有明確答案,要自我感受啟示,這裝置表演對觀眾亦是一次自己從光影、符號在沒有指定答案下解讀意義及感受啟發的過程。

 

鎢絲燈泡漸滅遠去後,迎來一處白芒光束由頂照射,配合煙霧效果,將空間有序地三維劃分岀幾何及線條,音樂亦由平靜慢行轉為快頻急步。此光芒象徵強力介入,權力覆蓋受照耀及劃分的群衆。劃破昏暗混沌的強烈光柱帶來絕對的光明及清晰的路向,可解讀為包括生命演進及文明體現的力量,引領群眾由迷茫的微弱光源邁步前進。充滿希望的氛圍儼如烈日於電影中呈現為萬物生長的動力及啟迪方向,陽光穿透所及之處的人與物廣受福澤。上方天空普遍理解為「神所在之地」,神的關懷如烈日照耀,意象上亦充當了主角於受壓抑童年及人生方向迷失時的扶持,使「生命樹」茁壯成長,展現「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的澎湃治癒力量。

 

光源距離及角度的安排亦凸顯岀超然的力量及地位。相比起前場景若人高的鎢絲燈泡群,白光束始於較遙遠及高的位置,與觀衆距離甚遠,視角為仰望。這安排與電影多個低鏡頭仰面陽光的取景角度謀合,營造了可見而不可觸,對由上而下宏大力量的敬畏情感。

 

《光.舞.動》末段氣氛達至緊湊,令觀眾強烈感受到演岀名稱「LightSpace」中的空間(Space)營造情緒,並映照於空間中的互動關係。演岀前中段的光源以穩定升降及固定為主,觀眾自由遊走或困於線與面劃分的半明半暗虛設空間。末段氣氛驟變,多個整齊並列的強力聚光燈急速由上而下向群眾迫近,密麻如地毯的燈光裝置忽地將物理空間壓縮,蓋於觀衆上方不遠,距離大幅銳減至能感受到強燈迫人的熱力。依次序緊接且急促亮燈的節奏亦加強緊湊氣氛,泛起陣陣不安的騷動。此段巧妙地展現空間利用燈光速度、亮度及節奏牽動觀衆的情緒,到底是威脅迫近或是希望再現,是墜入疑幻或是夢境醒來,宗教角度是世界湮滅還是天國降臨,創作者留下開放結局予觀眾。

 

演岀隨漸漸增大燈光照亮範圍至完全照明並完結,本來各個於暗中觀視、流動的觀眾亦頓時被迫使直視其他在場共享狹窄空間的同行或陌路人,無黑暗之處隱身,產生於同一空間中「看」與「被看」身份之間的赤祼對話。觀眾自由選擇欣賞的角度及方式,無論是參與其中或是外圍旁觀,將群體看作演出風景的一部份或專注光影效果,都實現了觀賞的主動權力。然而末段燈火通明下,聚光燈聚焦的正正是觀眾群,各人彷彿由主動變成被動,無論願意與否,亦無可避免地成為了可被觀看演出的一部份,熾熱強光猶如眾人注視的目光。燈光由舞蹈式轉換及變化於末段回歸聚焦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亦彷彿由內心探索隨光引領至向己身之外的觀照。

 

《生命樹》中轉換室內及户外空間的安排亦與《光.舞.動》營造氣氛下觀眾的行為及情緒相呼應。主角一家於屋外户外空間相處時氣氛輕鬆,行為上較多接觸自然及與人交流互動,即使遇上衝突亦得以宣泄,就如於演岀中觀察所得,群眾於前中段空間較充裕時氣氛緩和,或隨心走動或躺下,亦會偶爾跟其他人交流。電影場景轉換到室内即屋內時,則要求較高紀律,如吃飯不准發岀聲音等,更甚會出現暴力及對質,都如演岀末段的密閉空間般予人壓迫之感,於按序分明的迫人節奏下,群眾亦不其然較緊張繃緊,噤聲不語。

 

光影由照亮局部到炫目四射,如《生命樹》中對宗教及生命遞增的思疑及肯定、情感及信仰的澎拜。《光.舞.動》別出心裁地透過燈光變化營造不同意象、空間及情緒,以燈泡幽光照亮內在,從輝耀光芒注入力量,最後於強力聚光燈下爆發受壓迫及注目的張力,是一段由內至外的探索旅程、感受與聯想的觀賞體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主修新聞及比較文學,曾於澳洲修讀電影及文化研究。參與包括「新視野藝術節」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2)、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工作坊結集出版(2016)、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及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計劃(2019)。於劇場與戲院之間遊移,在形體與映像之間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