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傾城無方》
文︰潘兆誼 | 上載日期︰2018年12月28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傾城無方》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12/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傾城無方》單從劇名無法知道其實是一個關於1941年一場「香港保衛戰」的歷史故事。筆者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自小受香港教育,但對劇中描述這場「香港保衛戰」的歷史故事非常陌生。

 

一場大家已知悉戰果的戰事,一個「無得打無希望」的戰局,編劇卻偏偏想喚起這段已被不少香港人遺忘的香港二戰歷史,以大膽新文本非典型方式創作,呈現大量的史實資料,為的是讓觀眾重溫香港本土歷史鮮為人知的一面,重新審視一場與香港人息息相關不長不短的18日戰爭,其實並不是如斯陌生,筆者很欣賞這位年青的編劇有如此的創作念頭。

 

編劇利用七個人物塑造,將虛擬的情節配合真實的歷史呈現給觀眾:為愛國而投日的幫會頭目、遭受誤解孤立的英軍參謀、一心只求生存的加籍士兵、視命令為絕對的日本軍官、被迫中斷訓練的華人新兵、因舊戰友而戰的年老商人、一個香港出世的大學生。一開場先向全場觀眾預告七個人當中只有一位是香港人,當中只有一位生還者,令觀眾一開始到尾緊張地如懸疑劇般,留意著每位主角的生死動向,逐一倒數,可惜最後生還者其實與結局沒有甚麼關連,背後亦沒有甚麼意義,令筆者有點失望。同時,由於要傳遞的訊息及歷史資料篇幅太多,七個人物塑造比較少,角色欠缺立體感,每位演員要分飾幾角,又要做說書人,只憑簡單的外套服裝之別,令觀眾難以分辨每個角色。至於由兩位女演員飾演男角,筆者覺得有點格格不入,幸好整體以形體表演為主導,減輕了筆者對女生飾演男軍人的抽離感。

 

另外,筆者非常欣賞導演運用形體和身體語言述說歷史故事,令百般沉悶的香港保衛戰歷史資料,表演得非常流暢,節奏明快,生動立體地呈現給觀眾。同時,亦十分喜歡導演的舞台處理,設立觀眾體驗位置,將觀眾與舞台距離拉近,演員出入台面也用到盡每一個舞台角落,經常與觀眾擦身而過。筆者亦幸運地坐上了觀眾體驗位置,能夠參與酒會一幕,成為酒會賓客之一,由演員送上香檳杯,樂在其中。此外,整場燈光效果並不花巧,筆者也很欣賞導演用電筒燈光及舊式投影機,營造效果,令觀眾回到40年代。舞台設計亦利用了很多紙箱堆為圍牆,一個繩網作為前進障礙,五支國旗掛在半空,隨著劇情逐一跌下,就塑造了這場18日保衛戰之氣氛。

 

最後,不得不佩服七位演員全場充滿Energy,一個半小時多的話劇,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形體表演,演員走盡台上台下每一個角落,真的少一分體力都做不到,令觀眾拍案叫絕。最令筆者深印象的一幕,就是五位演員在台上倒立,去表達當遇到困難障礙,還可以堅持多久?

 

其中一句令筆者深刻及感染力的對白,就是「一個人越有地位越有責任」,相信此乃編輯想帶出的其中一個訊息—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及地方承諾,給觀眾一個反思。我們一直對這段重要的18日香港保衛戰歷史感到陌生,只好怪香港現今教育保育不足罷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潘兆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