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無方》中的舞台設計
文︰李仰韶 | 上載日期︰2018年12月28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傾城無方》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1/12/201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前言

 

聖誕節將近,尖東一帶的商廈陸續亮燈,社會欣欣向榮。而在77年前的12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起兵攻佔香港,英兵、加拿大兵、印度兵、本地游擊隊聯合反抗死守醉酒灣防線。保衛戰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半島酒店336號房,向日軍司令酒井隆無條件投降,結束了18天的戰事,開始的「三年零八個月」日治時期,掀起了香港苦難的序幕。

 

懸念設置

 

香港淪陷了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人皆知的歷史,即觀眾在入場前已知道,香港保衛戰會輸,日本會勝利。作者為了勾著觀眾看下去的意欲,敘述者在故事正式展開前,便向觀眾投下懸念:7個人當中只有1個在香港出生;7個人當中只有1個人生還。作者的設置大體上是成功的,身為觀眾的我都不時計算劇中陣亡的人數:香港大學生、幫會老大、英軍參謀、蘇格蘭商人、日本中隊長、加拿大士兵。最後,我推斷英軍軍官是倖存者,但他/她去了何方,卻沒有交代,沒有下文。我對作者這個虎頭蛇尾的收筆有點失望!

 

觀眾體驗區

 

舞台為三面台,台的附近設有觀眾體驗區,台上的演員與觀眾的距離相當靠近,觀眾看著高高在上的演員會有一定的壓迫感。相反,有些時候演員會在四方的通道衝上舞台,演員在後方的觀眾中穿插,要麼疾走,要麼高呼,要麼吆喝、要麼怒目而視,務求令觀眾在個半小時的戲中,迅速進入戰爭狀態。其中有一幕是新界黑幫老大們深夜,在田野間召開秘密會議,那時劇場的燈全關上,只剩演員們手上的電筒光芒、襯托著神秘的背景音樂,氣氛繃緊。

 

繩網的喻意

 

《傾城無方》以新文本形式將香港保衛戰呈現出來,故事中的七個主要角色的關係不是環環緊扣,作者沒有深入探討各人的背景,甚至沒有明確指出性別,這說明了在世界大戰環境下,任何國籍,男女老少都不能獨善其身。舞台設計者以紙箱比喻為城牆,在城牆倒後,會露出一個呈方型的繩網,香港民兵的突圍、日本士兵的進擊皆在繩網上進行。劇末,演員對觀眾表示,這班來自不同國家在香港參與戰事的人,相互影響,如同編織出來的網,扣成歷史。

 

投影機的運用

 

自英屬香港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香港淪陷的史料,在中學歷史科或中史科,總是三言兩語輕輕帶過。幸好《傾城無方》這齣戲,讓香港人上了不一樣的中史課,戲的初段,敘事者用投影機將香港的戰前舊地圖重現,營造懷舊的感覺。之後,再用投影筆清楚的畫下醉酒灣防線,給觀眾了解概略的地形,製造開戰前的緊張氣氛。及後,敘事者根據時序,如新聞報導員般將報章剪報、舊照片等投射在紙箱製的牆上,讓觀眾緊貼戰事發展。

 

參戰國旗幟

 

舞台的上方掛著曾經參與過保衛戰國家的旗幟,每當一個角色喪生,他/她所屬的旗幟便會掉下。它們分別是英國旗、加拿大旗、英屬香港旗、印度旗、日本國旗、中華民國旗。但根據歷史印度於1858年到1947年間是英國的殖民地,稱之為「英屬印度」。1947年8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大英國協內。至1950年1月26日,印度才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因此,在《傾城無方》中,香港保衛戰發於1941年,印度並未獨立。參戰的應該是「英屬印度兵」,而不是「印度兵」。舞台中用上的是現今印度國旗,並不妥當。同時,若將日本國旗改為代表日本皇軍的十六條旭日旗(旭日旗),舞台效果會更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李仰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