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與《匠木浮城》的觀後雜感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18年8月2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資本.論》
主辦︰澳門藝術節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澳門清平戲院
日期︰27, 29 / 4 / 2018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劇 »

今年四月底展開的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演藝節目甚多元化,既有國際大師演出,也有本地藝團的小劇場製作。其中開幕節目,就邀來國內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的《資本.論》;而在同一週末,澳門劇團夢劇社就於清平戲院上演原創戲劇《匠木浮城》。兩者無論在題材、演出規模與製作條件雖然都南轅北轍,但皆有嘗試緊扣當下,反思今天硬發展經濟與都市的利與弊。

 

《資本.論》的投資寓言

由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負責編寫,並由縱橫舞台、電影及電視的年青導演何念執導,首演於2010年的《資本.論》,乃以德國思想家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作為創作靈感,以書中的不同理念轉化成戲劇衝突,改編成一個完整劇場製作,並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搬上大舞台。《資》劇自首演後,已於上海及北京等地上演多場,而本地藝團「進念.二十面體」也曾於2012年把這個劇帶到香港舞台,不過當時我因種種原因錯過了,要到今年的澳門藝術節,我才終於能夠親身欣賞。

 

適逢今年是《資本論》作者馬克思的二百周年誕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把這個戲帶到博彩之城澳門,的確有點意思。可惜宣傳文字上提到會加入澳門本地元素,但最後創作團隊似乎並未有刻意提及。縱觀全劇偶有巧思,但整體卻只能說是不過不失,演出的娛樂性頗強,唯批判力有限。

 

《資》劇以非常風格化/樣板化的處理開始,首數分鐘的大堆頭表演加上老式口號腔演出,真的有點嚇人,直到當中一位男演員當眾叫停,才慶幸那原來只是刻意設計的幌子。那位男演員向現場觀眾表明不認同如此的表演方式,因此拒演,更即時要求集資重製。這一著的確有驚喜,立時完全把舞台上的第四面牆打破,將整個劇院變成了投資交易會,演員甚至走到觀眾席中,與真正的觀眾互動,玩「錢換錢」的遊戲,忽然讓人更期待接下去的發展。

 

可是當最後一位願意加額投資的老闆觀眾上了台,其有點誇張的表現,就明顯讓人發現他只是個被安排的假觀眾。而且在這一段真假互動過後,接下來整個演出又回歸傳統,純粹以寓言式的線性敘述形式呈現,一步步描述劇中主角由巡演製作到把公司上市,再遭吞併,到最後變得一無所有,劇院內也只剩下觀眾而無表演。劇中的荒謬處境,觀眾當然可以對號入座,只不過此等場景其實在現實世界不斷循環上演,因此就算《資》劇的劇情乃推到極致,談到劇中人見利忘義,不惜一切忘本也要賺盡,也變得毫無想像力,與一般的通俗劇無異。

 

滑手機比台上演出更有趣

當然,演出中也有一些有趣的轉折設定,導演何念的處理手法也帶點林奕華的影子,同樣擅長挪用流行文化,活用演員的嬉戲演繹方式,故演出縱驚喜不多,也算幽默流暢。不過觀劇時最吸引我的,卻是坐在我前一排的一位女觀眾的「表演」。

 

那位明顯悉心打扮過的女士,在演出進行中的七成時間,眼睛都不是在看舞台上的演出,而是一直在滑手機:一邊修整與回味在劇院門外,於藝術節佈景板前搔首弄姿的美圖,一邊追蹤著朋友圈的留言與讚好,偶爾才瞄瞄舞台上演到甚麼部分,然後立即拍照傳給朋友交流。我不敢肯定她是否為了追星而來的內地觀眾,但看她的「表演」(她手機螢幕太光,實在比台上的演出更吸引),似乎要讓人知道她來了看戲,比看看台上在演甚麼都來得重要。

 

然而,那不正是戲中要嘲諷的現象嗎?比起劇終眾演員大唱《國際歌》,反思中國在世界經濟上影響日深,如何與國際接軌,以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模式投向資本主義社會等議題,那位女觀眾對此劇的直接「回應」,似乎更能體現資本世界的眾生相呢。

 

《匠木浮城》側寫澳門城市歷史

至於夢劇社製作的澳門原創戲劇《匠木浮城》,就透過老船匠的真人真事,以本土的造船歷史,回溯澳門這個地方的文化與社會發展。根據演出資料介紹,《匠》劇乃以2017年製作的社區戶外演出《飄流船廠》為基礎,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談,以個人史、微觀史的角度,根據真人真事再發展、創作,可見創作團隊的認真與用心。

 

《匠》劇借一個家族船廠的故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說到今天,呈現主要人物從年少至中年或年老的發展,見證荔枝碗的造船行業如何從興旺走到衰落,去讓人反思澳門的城市發展,並旁及近數十年之社會與政治變化。來自台灣的編劇陳巧蓉,以本劇之歷史及造船顧問談氏兩父子的真實故事為經,以及澳門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為緯,建構成一齣相當豐富,揭示家族、社會與世代差異,並借保育造船業議題,喚起澳門人對本土文化保存的意識與認同之劇作。不過可能需要交代的支節不少,而且演出長近兩個半小時而沒有中場休息,讓人感覺故事冗長。此外,舞台上變化也不多,大部分時間也如電視連續劇般將劇情平實道出,節奏上容或需要再多加處理。

 

但值得一讚的是,在觀眾進入表演區前,現場大堂部分設有多塊展板及船隻模型,讓大家於入場前,可以對劇作的發展經過及其故事背景有所認識;不過可惜的是劇中提及的一些澳門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則未有特別介紹或注解,令對澳門認識不深的外地觀眾,或者會對戲中的一些事件感到隔閡,未能完全理解當中的歷史脈絡。

 

展演場地選擇亦見心思

《匠木浮城》讓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可說是其演出場地的選擇。演出在翻修工程進行中的清平戲院內進行,觀眾席及舞台被四周的白水泥牆壁與建材包圍

,還有事先張揚到處亂飛的蚊蟲,切身感受身處都市發展核心的處境。雖然演出無法在路環的船廠原址附近上演,但在城市更新變化急速進行中的澳門中心地帶,一座同樣因行業敵不過時代變遷而要轉型,於鬧市旁隱隱被翻修中的歷史建築內呈現,的確別具意思。

 

整體來說,《匠》劇帶出了不少讓大家可以持續討論與反思的議題,也大膽地喚起本土觀眾不少歷史創傷,可惜之前未有機會看過此劇前身的社區巡演版本,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次在較大的空間作全篇演出,而刻意加長令節奏失衡,但此劇絕對值得再作發展。

 

希望在不久將來,夢劇社的朋友可以嚴選劇本中重要事件,精簡脈絡,或者活用更多空間及影像投映,加強全劇的資訊性及趣味,相信將能感動更多觀眾,重新思考城市發展的得與失。

 

 

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資本.論》

場次:2018年4月27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

夢劇社《匠木浮城》

場次:2018年4月29日,晚上8時,清平戲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