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思無悔,誰能歌無憂——評《愛是雪》
文︰郭英東 | 上載日期︰2013年3月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W創作社
演出單位︰邵美君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18-20, 22-26/1/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人一旦愛,遂極脆弱:世間沒有所謂愛戀之中卻同時思量應否去愛之事。就是如此。傷得最少的愛,不是最好的愛。當我們愛,就須承受傷害和失去之險。但我們不會說,因為愛的風險太大,所以乾脆不去愛。情之所至,絕不言悔。」(周師保松譯)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p.502

 

編輯早前找我評《Love is Shit愛是雪》(下稱《愛》),我覺得他想要拿我的命,人如何能夠抽離一己之經歷及情感去評論這套關於愛情的劇?所以看完它之後要隔數天才能提筆作評。無他,只因編劇黃智龍將愛情剖析得太現實,即使與角色的經歷不一也能有所共鳴,感其切膚之痛。

 

今年W創作社重演《愛》,後半部改動甚多,可見創作者對於女主角阿雪(邵美君飾演)如何走出愛情傷口已抱持著不一樣的結論及態度。不過兩個版本都是有很清楚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同樣是以「小王子」作為阿雪心中理想情人的參照,以及作為推進情節和交待內心戲的剖白工具。譬如說,阿雪跟小王子布偶的對話,實際上是自說自話,是角色產生自我質疑。

 

如果《小王子》原作者想寫的是一個不願長大的人,未敢面對殘酷現實的阿雪正是如此。她自比玫瑰不是因為她自大,而是因為她天真。她抱怨沒有小王子出來為她遮風擋雨,質疑跟男友之間的關係,然後把心一橫,親手將小王子布偶擲進地上的黑洞裡,意象甚出,合理成章地開展風花雪月的日子。前半部尋覓小王子的理想最終令到她走到愛情的反面,不再認真對待愛情。

 

但當她不在意愛情的時候,卻有人在意她,所以她認定這就是小王子的出現,就算她明知自己是第三者亦奮不顧身地去愛。經歷過波折後,阿雪並沒有幸福的結局。她見識到小王子也原來是屎,最後欣然接受離別,重新跟小王子布偶對話,由自我質疑變成自我肯定。因此,在劇的後半部就會見到,今次編劇想要展示的似乎不只是尋覓真愛之過程,阿雪的解救方法也不是向外追求另一個更理想的男人然後遷就他所有的處事標準,而是如何肯定自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所以在尾二的那幕,伴隨著阿雪出現的佈景道具就不再是要他人之光才能閃亮的舞廳鏡面球,而是多個能夠自己發熱發亮的燈泡。緊接的一幕阿雪以歌舞作結,她不再亦步亦趨地跟其他男人跳舞,而是控制著另外兩個阿雪外型的布偶進行「三人共舞」,甚有睇頭!不過人型布偶的設計很像真,反而有點恐怖,哈哈。

 

其實打從一開始,將好男人的標準訂得如此理想必然是(人之常情的)虛妄,題材及故事結局的處理難免會老生常談,所以憑《愛》奪得2011年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的邵美君如何演繹及執導是此劇的另一重點。她一人分演十多個角色走全場,難度本已甚高;要同一幕內交錯地轉換角色,做得到的話更是神來之筆。

 

這便需要借助佈景及道具去幫助她在數秒間轉換角色。例如台上有四塊可轉動的佈景牆,每幅牆後都裝有凹凸不平的鏡面。整個裝置一來可供邵美君走位轉入牆後面,讓她能夠換裝,二來可隨劇情轉出那面鏡牆,加入燈效之後,反映阿雪的心理狀況之餘,意境甚美。

全靠佈景、走位、燈光及演繹能緊密相扣,即使場面調度如何複雜,演出效果也見流暢。可以說,《愛》已為2013年的香港劇壇打響頭炮,我們期待更多精彩的本地製作。

 

(原載於2013年3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大文物館導賞員,空城計劃成員,香港藝術節實習生,應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