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
在廣東音樂這個遼闊的國度裡,粵樂、潮州音樂和客家漢樂可以合稱為廣東三寶,而三者各領風騷。由於潮州貼近廣東客家人的聚居地區,潮樂在某程度上與漢樂的關係密不可分,以致樂曲上出現同名同曲、同名不同曲及同曲不同名的情況。另一方面,潮樂和漢樂與流播範圍極為廣泛的粵樂毫不沾邊,相去很遠。
由於樂評界絕少有人專誠推廣及評論潮樂,筆者特以此文簡述近期潮樂在港的演出情況,並且歸納當中的觀察所得。不過,鑒於一般樂迷未必粗通潮樂,筆者在此先予簡介,然後才進而評述近期的潮樂會。
源遠流長 上承唐宋
潮州音樂源遠流長,蘊含唐宋遺風,而且樂種很多,除了用於宗教活動的佛道音樂,見於民謠和歌冊的曲藝音樂,以及舞台所用的潮劇音樂,還有潮樂班社常練常演的三大門類, 即弦詩樂、鑼鼓樂、細樂,而這三種正正是目下一般音樂會最常聽到的樂種。
三者當中,應以弦詩樂最有特色。弦詩樂的「弦」字,是指二弦,而二弦是潮樂特有的拉弦樂器,是從古代奚琴蛻變而成的兩根弦樂器,也是弦詩樂裡居於領導地位的樂器。每當演奏弦詩樂,例必由二弦領奏,其它樂器如琵琶、古箏、揚琴、椰胡、笛簫,都得跟從。情況好比二弦是一族之長,而其餘樂器,就好比族中的後輩,對於族長的領導,當必景從。由此可見,弦詩樂很能體現長幼有序,主從有別的傳統。難怪歷代以來潮樂都享有儒樂的美名。
心意相連 渾然天成
弦詩樂的「詩」字,是指詩歌的「詩」,不是絲竹的「絲」。根據傳統,學潮樂的人初登門檻時,必須先行背譜,而背誦樂譜的做法,好比背誦詩詞。譜式背誦熟透,才可動樂。總之,要練到「眼前無譜,心中有譜」,才算正道。潮樂最大魅力,是讓觀眾不單聽到樂韻,更可看到演奏者之間的默契。得睹一眾樂手心意相連,渾然天成,這才是最高享受。
不過,對於弦詩樂這個名稱,潮樂名家林毛根卻力排眾議,認定「弦詩」是「弦絲」的字音訛傳,力指「弦詩」一詞絕無道理。對於林毛根的見解,樂迷倒可聊備一格。姑勿論是「弦詩」抑或「弦絲」,這類音樂傳統上有十大套,即十首著名樂曲,包括音樂會常奏的《寒鴉戲水》、《平沙落雁》、《昭君怨》、《柳青娘》、《鳳求凰》。
鑼鼓音樂 不失雅致
至於潮州鑼鼓樂,則有大鑼鼓樂與小鑼鼓樂之分。顧名思義,大鑼鼓樂所用的鑼、鼓、鈸都較大,樂隊編制也較大,一般有十幾至二十多名樂手,甚至幾十名亦可。常見的大鑼鼓樂曲包括傳統的《抛網捕魚》、《雙咬鵝》和新編的《跨海長虹》、《春滿漁港》。小鑼鼓樂所用的鼓則較小,而鑼、鈸則不用,樂隊編制也較小,一般有十位八位,甚至十多至二十位。《畫眉跳架》、《騎驢歌》都是常奏的小鑼鼓樂曲。
按照常規,大鑼鼓樂由鑼鼓手配合嗩呐領奏;小鑼鼓樂由鑼鼓手配合笛子領奏。必須明白潮州鑼鼓樂,不論是大鑼鼓樂或小鑼鼓樂,總體上是圖個熱鬧,絕不會弄至鼓樂喧天,震耳欲聾而有失雅致。當中的樂趣,斷不像山西絳州大鼓。
至於細樂,本來是專指三弦,琵琶,古箏的組合。不過,隨著年代轉變,各式小型弦樂組合(甚至加入笛簫),都泛稱為細樂。音樂會常奏的《出水蓮》、《月兒高》、《北雁思歸》等樂曲,都可列作細樂。
音樂會有三種模式
近期在港舉行的音樂會,都是以演奏上述弦詩、大小鑼鼓、細樂為主。至於音樂會的舉辦模式,則不出以下三種:其一,由本地樂社作為演出主體,但酌量邀請内地人員助陣,而由名宿劉福光領導的香港潮樂演奏團近年的多場音樂會,就是採取這個演出模式;其二,由康文署作為主辦機構,邀請内地名家及團體來港演出,例如一六年三月「王培瑜與汕頭市弦詩細樂工作室音樂會」;其三,由本地樂團誠邀内地名家來港領導團内樂手合奏潮樂,例如一六年四月内地潮州鼓樂名家陳佐輝應本地竹韻小集邀請舉行「潮聲鼓」音樂會。
香港潮樂演奏團由於是本地潮籍樂手長期聚合練曲兼演出的團體,因此在港舉行音樂會的次數最多,而且最能保持潮樂的傳統樂韻。該團有時以鑼鼓樂作為專場(但必兼奏弦詩樂),有時以弦詩樂作為專場(但必兼奏鑼鼓樂)。該團的另一個演出特色,是同場加插潮劇選段的演唱,由潮劇演員獻唱,由該團樂手伴奏。這種在音樂會加唱戲曲選段的做法,在内地班社也頗常見,反正一眾樂手既可玩純器樂,亦善於伴奏潮劇。
場刊之内 附有樂譜
該團為了推廣潮樂,特意在場刊内附有樂譜,讓觀眾可以一邊聽曲,一邊跟著看譜。這種舉措實在有利於觀眾,特別是專誠前來瞭解潮樂的音樂系學生,方便他們接觸這門獨特的音樂。該團的心意,實在值得欣賞。
另一方面,筆者觀察到該團的另一「創舉」,就是有女樂手司鼓。根據傳統,潮樂社一般謝絕女性,別説是司鼓這個重要位置從沒有女性擔任,即便是其它從屬樂器也不會有女性擔任。今天我們看到女性司鼓,絕對是很大的突破。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者,潮樂打破了傳統領域,有女性參與樂隊,而且是擂鼓領奏;憂者,是潮樂界苦無繼承,連古老的規矩也被迫打破。
弦詩音樂 棄用二弦
如果説衝破傳統,不再囿於規矩而敢於開拓新局面,應該是由王培瑜所領導的汕頭市弦詩細樂工作室最為顯著。首先,王培瑜放棄傳統,不再以二弦作為領奏樂器,而改拉椰胡或提琴。沒有二弦,潮樂的特色當然大為減退。更重要的,是王培瑜在編曲方面刻意把樂曲變得接近民樂,而大幅減省潮樂故有的特色。他來港表演時,固然如是,而他之前參與全國匯演例如北京國際音樂節時,也是如此。至於他近年推出的唱片《雪雁南飛》(ISBN:9787798999624),亦復如是。
王培瑜此舉,當然有他的用意。作為潮樂的中年繼承者,他希望為潮樂另覓出路,盡力貼近民樂,而不再單單死守傳統,唯恐走上湮沒之路。不過,有人認為,潮樂在這般改變下即使可以延續下去,但當中的潮州韻味恐怕大為失卻。面對這種情況,關心潮樂命運的樂迷大都希望,王培瑜可以「兩肩挑」,一邊開闢新徑,一邊繼承傳統。
王培瑜(網上圖片)
短期指導 作用不大
至於第三種的演出模式,即本地樂團邀請内地名家來港領導團裡年輕樂手齊演潮樂,一如上述,近年就有去年四月的「潮聲鼓韻」音樂會。本地的竹韻小集邀得内地中年鼓樂家陳佐輝指導團裡敲擊樂手打大鑼鼓和小鑼鼓,並邀得善吹嗩呐及拉二弦的内地名宿郭粦書領導團員。大家當然明白,這種短期的指導以至偶然的演出,對潮樂的承傳起不了深遠的作用,而只可聊添藝趣。始終,本地樂團斷不會長期單演潮樂。
長遠而言,潮樂的延續,端賴樂手以至觀眾繼承不輟,缺一不可。順帶一提,香港電台第四台定於二月九日在一號錄音室舉行一場題為「潮州鑼鼓迎瑞氣 弦詩細樂賀元宵」的潮州音樂會,由劉福光領導潮商互助社音樂部(班底實與前述潮樂演奏團大同小異)連同幾位唱家合演器樂及聲樂。有興趣的樂迷,可以查閲港台網站,索取免費門票,以潮樂慶度元宵。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