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交響馬拉松」觀後感
文︰查太元 | 上載日期︰2017年1月18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日期︰13/1/2017~15/1/2017
城市︰台中 »
藝術類別︰音樂 »

最近看到有興趣的演出,就購入一張票,直到有三張票買好後,才發現原來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國家交響樂團(NSO)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挨著元月中旬週末,接連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演出。又直到演出前一週,臺中國家歌劇院才於Facebook粉絲專頁上,將元月十三至十五日、三隊樂團的節目,聯合打出「交響馬拉松──三大交響樂團華麗登場」文案,普通的檔期巧合,竟成臺灣交響樂界盛事!

 

又從另一方面看,劇院方面的宣傳腳步有點遲緩,未能提早發出較好的產品推廣,而是水到渠成後再搭順風車。「交響馬拉松」非正式節目系列名稱(未用於各節目文宣中),但為方便指涉這三場節目,姑且稱之吧。

 

於「十三號星期五」晚間打頭陣的NTSO,節目是策劃已久的重磅項目「《海神家族與巨人》——簡文彬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遺憾的是,原訂執棒的簡文彬因身體微恙不克出席,故委請樂團助理指揮范楷西,與近期常與樂團合作的青年指揮吳曜宇代打。上半場由范楷西指揮首演賴德和新作《海神家族》,下半場則是吳曜宇攜手樂團獻演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本場接近滿座,觀眾並未因更換指揮而洩氣,而樓座後排是幾所小學集體組織動員的團體觀眾,雖入場時較為混亂,但大多小學生仍能安靜專注觀演,顯見NTSO長年普及教育稍有成效。(雖然不少小孩因氣候變化,擤涕聲不絕,但難以禁止,只好忍受。)又從觀眾的反應得知,范楷西與吳曜宇應已累積不少支持者,許多針對指揮的喝彩聲及掌聲,顯而易見。

 

事實上,就演出品質而論,NTSO表現並不算好,甚至是本樂季至今較差的一場。上半場《海神家族》,銅管組(尤其是法國號)的硬傷明顯,弦樂鬆散不集中,甚至第三樂章的戲曲段落,毫無韻味可言,鑼鼓文武場根本外行。按理說,范楷西是樂團駐團指揮,與樂團應有充足默契,若非排練不足,就是樂團老毛病又犯了——看指揮下菜碟兒!

 

靈感源自陳玉慧同名小說的《海神家族》,作品亦有不少問題!除頭尾稍有創意(最末樂章尤佳),引用民俗元素得宜以外,中間三個樂章,各自「引用」(此係作曲者所稱,筆者認為更像「嫁接」)《君之代》、京劇《四郎探母》及法國音樂《香榭大道》,均相當突兀且草率,只為與原著故事有關聯,過於勉強、風格不搭,天外飛來一筆,聽著顯得尷尬。

 

下半場的馬勒一,情況稍好,樂團稍給吳曜宇面子,尚有規矩,但還沒法全面掌控,有「小孩開大車」的驚險樣。銅管些微改善,但毛燥依舊,木管總沒整齊,欠缺精緻。或許觀眾要求不多,未以嚴格標準看待,曲終華麗綻放後,仍有較為正面的回饋。演出隔日,NTSO立即在官方Facebook專頁展示滿堂鼓掌的信息,不免好奇,NTSO是否被善良禮貌的歡呼聲,掩蓋了基礎的敬業演出態度?(兩位指揮臨危受命實屬不易,無法苛責,且大多明顯問題,皆出自樂團各聲部基本功。)

 

第二日(十四號週六)晚,則是呂紹嘉指揮NSO演出《英雄再起》,曲目有駐團藝術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的《哈姆雷特》連篇歌曲,以及王羽佳獨奏巴爾托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壓軸為蕭士塔科維契第五號交響曲。或因名家名團登場,本場的上座情況最好。

 

《哈姆雷特》連篇歌曲,是布萊特為新歌劇所作的準備作品,作品原名「Frome Melodious Lay」,節目冊竟出現兩種中譯名稱:《動聽的敘情短詩》(節目表頁)、《從她美妙的歌聲》(歌詞頁)。作曲家特意安排多組打擊樂器,佈置於舞臺前方左右,音樂色彩豐富多變,雖然風格前衛現代,仍奇幻耐聽。本地歌手林慈音、湯發凱獻聲,表現出色,且在大劇院這座以表演歌劇為目的、突顯聲樂音色的場館,聲線的曲折細膩表露無遺(雖樂團偶有強勢之嫌)。

 

元月六至七日,王羽佳方與北京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接連演出巴爾托克第二號、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相隔一週又飛到臺灣上演兩場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次衝足全套,企圖不小。現場聽來,王羽佳的演奏,或與其外顯氣質一樣,激烈、熱情、具有野性及動感。樂團相當爭氣,各聲部協調適切,詮釋尚稱不俗。

 

下半場的蕭五相當精彩!印象中呂紹嘉與NSO以往亦曾演過,基礎已在,錦上添花更好。但凡呂紹嘉意圖營造出一些氣氛,樂團多能立刻跟進反應,弦樂溫潤有力,銅管勁而不噪。有趣的是,布萊特.狄恩在下半場時,也加入樂團中拉琴(本即優秀的中提琴演奏家),一齊完成難忘磅礡的蕭五。

 

第三日(十五號週日),由桑德霖(Thomas Sanderling)指揮TSO,合伙外籍歌手Aga Mikolaj(女高音)、Na’ama Goldman(次女高音)、Zurab Zurabishvili(男高音)、Sebastian Holecek(男低音),以及國立實驗合唱團,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場演出是最早開票,也是筆者最先關注到的節目,可能因為曲目通俗流行,故票房亦有不錯表現,且青年觀眾很多。

 

樂曲啟始,即感一股正氣襲來,TSO提供的音色相當理想,充滿朝氣活力,也和諧集中。法國號手的氣息控制不錯,雖覺有些地方似乎吃力,最終多能善用技巧「順」過,沒有出現硬傷。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或是部分木管聲部隱隱約約搶拍,幸未明顯,在可接受範圍內。桑德霖的諸多提示,也有助於樂團拉抬營造情緒,成果卓著。(唯第四樂章開頭,力道稍微弱了些。)

 

四位歌手的表現令人驚豔!尤其歌劇院的聆聽效果,顯得音響尺度十分親近,重唱段落很能打動人心。國立實驗合唱團的表現可圈可點,既有力道又不會過於尖銳,火候適中。相較於元旦觀賞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演出的選段,只有大聲而充滿稜角,國立實驗合唱團的演唱,更為細緻成熟些。在第四樂章〈歡樂頌〉的高潮之後,掌聲喝彩不絕,指揮及歌手返場數次,甚至樂團離席後仍見鼓掌。

 

雖然選曲格調各異,但在同場地一次看足臺灣三大交響樂團的「交響馬拉松」,尚能嘗試比較高下:NSO雖年歲不長(三團之中最新),但已是臺灣「名牌」,有充足底氣與自我特色,穩定可靠。TSO則令人有「期待感」,散發一股新鮮年輕的氣息,呈現成果能超出預期,「性價比」最高!NTSO竟未擅用「主場」優勢,使在地觀眾無法享受到好(甚至正常)的觀演體驗,最應該深刻檢討!(NTSO此番演出,完畢後謝幕最短,草草離席,氣勢最弱。)透過臺中歌劇院的檔期巧合,也使樂團之間有更多良性競爭,往至精至善的道路邁進。當然,也得要某些樂團真心願意努力改善才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九江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