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心動
文︰夏康 | 上載日期︰2016年4月7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credit: Gilles Pautigny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德布西弦樂四重奏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4/3/201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按上海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李偉剛先生於2011年被筆者訪問時的說法,「在四重奏的世界,要奠定地位的話需要很長的時間。當你成立二十年時,人們還會覺得你是年輕的組合。到了二十五週年,人們才開始認真看待你。獨奏家卻不同呢!越是年輕的獨奏家,越是閃爍的明星。」如是者,成立於1990年的法國四重奏組合 Debussy String Quartet(下稱 Debussy SQ),對於本地樂迷來說或許較為陌生,惟實為「被認真看待」的成熟組合 。而今年的香港藝術節,Debussy SQ則為愛樂者獻上三套節目:與雜技團合作的《大動作》、《法式美饌》古典音樂會,及與兩位爵士樂手合作的《巴赫至爵士》。筆者出席了最後兩場,而此評論則以三月十四日的場次為對象。

 

是次假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Debussy SQ獻上一套近年在香港較罕見的全法國曲目。觀乎他們以往的錄音曲目,都集中在法國作品和蕭斯達高維契的四重奏;經過二十五載的磨練,他們的法派「權威演繹」實在引來高度期望。音樂會以泰利法來(Germaine Tailleferre)的《升C小調弦樂四重奏》掀起序幕。以傳統座次(Violin I – Violin II – Viola – Cello)演奏的四位,樂章甫揚起便散發其音色特質:一片和諧中,第一小提琴(Christophe Collette)極為醉人柔美、第二小提琴(Marc Vieillefon)則以相對剛亮的音色對話;中提琴(Vincent Deprecq)醇厚穩重,大提琴(Cédric Conchon)的優美造句卻因其輕薄的音色和較拘謹的揉音而成為整體平衡的瑕疵。無論如何,在Collette 揉音和運弓變化多端的帶領下,聽者有機會一聽那溫暖而獨特的粉色世界。然而,到了第二樂章,是次演出的最大瑕疵首露端倪:Collette的演奏不乾淨,狀態不穩。

 

Debussy SQ 重音樂表現、輕精準細節的風格,於緊接的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表露無遺。四位奏者以偏快的速度開始首樂章,並把從第一小節到第十一小節的「f à p」強弱變化奏得相當誇張;暴烈和輕柔間敏捷轉化,其功架令人讚嘆。另一方面,奏者們傾心炮製精彩的音樂張力,卻無法掩蓋明顯的音準問題。尤其是Collette,他的平衡八度(parallel octaves)都變成不協調和弦了……到了第三樂章,Debussy SQ 猶如宣布:不管任何瑕疵,聽者的心注定要融化!好一個〈小行板,溫柔地表達〉,交替的主旋律感性動人,大提琴手Conchon亦有出色表現;抒情背後,是撫慰心靈的冥想氣氛。大膽運用豐富的音色素材,是他們音樂表達的最佳利器。終章,淪於混亂,不贅。

 

下半場,開首的是比利時作曲家雷寇(Guillaume Lekeu)譜於1887年的單樂章作品,《如歌而悲傷的甚緩板》。據場刊文案示,「這首作品一直被忽略,直到十五年前才出版。」事實上,此作的錄音極罕,而Debussy SQ 則是少數灌錄者之一。如上述德布西作品第三樂章般,奏者們非常擅長以各自抒情的線條處理打動人心,而本質上(即沒音準問題時)四位奏者的音色高度相融,雷寇的作品自然成為催淚片刻。接著,拉威爾的《F大調的弦樂四重奏》的精采處理,再多的音準瑕疵也無損聆賞興致。對,Collette彷彿醉酒了般,越奏越興奮,豪邁的處理令那些高把位的旋律都變成音準災區。然而,無論是管弦樂鋼琴曲還是弦樂四重奏,拉威爾作品的最大特點,無疑是繽紛絢麗的聲音色彩。從仿如海浪的輕聲琶音、近碼奏法的尖銳呼嘯,到第二樂章著名的撥弦(pizzicato)及拉奏(arco)交替樂段,他們出神入化的聲音處理就是其風格本質了。關於音準瑕疵,待有機會聽他們演奏德奧作品再說……是次音樂會,以一首爵士樂加奏劃上句號。

 

後話:依今天古典音樂舞台的水準,是次演出定會惹人詬病。正如我們正身處一切精準的年代,新生奏者們的高度技巧讓當今樂迷變得敏感挑剔,忍受不了些微瑕疵。然而,Debussy SQ正好提醒我們,除了美式音樂教育要求的無瑕精準和德國音樂家們的嚴肅尊古,西方古典音樂曾經包容更多可能性。音樂性濃郁、音準和運弓卻充滿瑕疵的室樂演奏,在上世紀中葉為止的現場/電台錄音中其實頗為常見。「絕對完美,還是剎那情迷?」這是Debussy SQ留下的註腳。


(原載於2016年4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自2005年其古典CD評論每月見於《Hi Fi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