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與量的反思——評香港中樂團開季音樂會《和平禮讚》
文︰李梓成 | 上載日期︰2015年9月2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圖片提供:香港中樂團
節目︰和平禮讚 »
主辦︰香港中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9/19/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因此,香港中樂團以「和平」作為第三十九樂季開季音樂會的主題。當晚除了世界首演由陳能濟譜曲及陳鈞潤填詞的大型合唱《和平禮讚》外,趙季平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六十周年時寫下的作品《和平頌》也是首次於香港足本上演。連同壓軸的《黃河大合唱》,本次音樂會三首選曲都是合唱作品。為了隆重其事,樂團更邀得臺灣國樂團的二十二位演奏家「過江」助陣,聯合樂團的編制高達一百多人。

 

打頭陣的《和平頌》共五樂章。一開始,樂曲描繪了長江邊的古都,如歌的旋律如五千年來長江兩岸的古聖先賢,努力興家建邦;樂章中穿插的突強音有如一股又一股迎面而來的巨潮。然而緊接著的平靜卻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辛的鬥心,即使面對困難亦不輕易言敗,充滿對生活的熱愛。趙季平作品特色之一是大悲大喜,充滿情緒起伏。閻惠昌不愧是演繹其作品的專家,下棒的動作充滿激情,為樂團注入靈魂。

 

香港中樂團在台上兩旁各聳立一部電子屏幕,清楚列明樂章,原因心照不宣。可惜觀眾並未領情,每次樂章交接也響起掌聲,要指揮示意才罷休。正當進入第五樂章《和平頌》時,觀眾竟然再次拍起手來。更甚的是,文化中心職員此時突然安排遲到觀眾入場,令節目延誤了一分鐘有多,轉身面向觀眾席的閻惠昌難掩不悅之色。可幸當晚聯合樂團的水準極高,拉弦聲部極速的十六分音符清晰可辨,音色也是可喜的。在最終章,《茉莉花》親切感人的旋律驀地響起,是作曲家為象徵茉莉花開的巧妙手法,經過幾次變奏把樂曲推向高峰,和平的榮光普照。閻惠昌最後以雙手向天並舉收結樂曲,就像穿越時空的精神交流。過去音樂會中,他亦曾運用這一收結手法,尤其在向歷史致敬的樂曲,如《秦.兵馬俑幻想曲》等,已成為他指揮特色之一。

 

中場休息後,《和平禮讚》作其世界首演。根據詞作者陳鈞潤表示,和平除了反戰之外還包括大自然中的和諧。所以與前首樂曲相比,《和平禮讚》則有著祥和的曲調,配上通俗易懂的詞。樂曲無分樂章,由四段組成,歌頌了對和平的夢想和期望。樂曲開頭的男女混聲的合唱彷彿動植物之間的和諧;具襯托作用的樂團則代表大自然,作曲家的隱喻非常明顯;不過合唱團在對位的手法下的疊唱給人不太清晰的感覺,令觀眾有些顧此失彼。

 

為了營造純潔友愛的氣氛,香港童聲合唱團應邀演出,跟公開招募而成、由朱振威指導的「聯合合唱團」同台演出。美中不足的是,陣容頂盛的大合唱團卻沒有迸發出應有的火花。童聲有幾次拍手的樂段,拍子頗為混亂,以致合唱的團員也給影響了;男聲的音量偏細,加上文化中心場地的缺陷,更是湮沒在樂曲之中。

 

《黃河大合唱》作為壓軸曲目,上演了全八樂章,包括了一般略去的第三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因為文化大革命期間詞作者光未然被批鬥,《黃河大合唱》只被允許以純樂團的方式演出(這就是改篇成《黃河鋼琴協奏曲》的由來),久而久之,即使之後復演,第三樂章也常被省卻;第二,此樂章主要是朗誦為主,琵琶及樂團伴奏,向黃河控訴日本人的殘暴,充滿憤慨,朗誦時需要極為出色的技巧,選角必須謹慎,否則足以破壞整個氣氛。當晚由著名朗誦藝術家詹聰擔此重任,老先生字字鏗鏘,擲地有聲,抑揚頓挫恰到好處。琵琶首席張瑩的獨奏跟隨著詹聰的語氣彈出應景的音符,可見兩人的默契。樂團聲部間對答句的處理極具層次感,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較少人熟悉的第三樂章。

 

各歌唱家的表現則是可圈可點。除了首先登場的中國知名男中音馬金泉外,其餘的都是香港代表。《黃河頌》表現了真摯的讚美,馬氏的聲音共鳴感極強,不用震撼的聲量便足以打動人心。可能是歌唱家母語的緣故,馬金泉唱出的歌聲最令人心往神馳;《河邊對口曲》講述黃河邊上兩位故鄉的重逢,由香港男高音黃賜全及黃華豐對唱。不過兩人在演唱時卻沒有任何交流,前者多次望向對方,甚至俯身示意,黃華豐始終只望向觀眾席,無法表現歌詞間「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的同仇敵愾。誠然兩位的技巧都毋庸置疑,但在對唱中,交流的重要性應放在第一位。最後的女高音葉葆菁代入為一位喪夫喪子的中國婦女,以悲壯的歌聲唱出《黃河怨》。在當晚眾人中,其感情最為真摯,十分投入樂曲,轉音更是出色。不過樂曲後由悲傷轉為怨恨,葉氏聲音的力量卻稍嫌不足,但聯合樂團宏大的氣場,反而彌補了這個空隙。

 

《黃河大合唱》最重要的當然是合唱團,惟當晚他們的水準實在太過「業餘」。輪唱樂段中,實在難以辨別出聲部,無法展現出音樂的立體感;其咬字也是值得注意的,以「保衛黃河」的「河東河北高梁熟了」為例,很多時候都聽不清楚歌詞。其實,他們本身具良好合唱根基,樂團更委任了一位合唱指導,當晚的表現絕不應如此,作為合唱指導者,朱振威責無旁貸。尤其與一眾專業級的演奏家同台演出,更顯示出合唱團是如此「與眾不同」。當一眾演出者謝幕時,筆者看到朱振威春風得意的神情,內心不禁懷疑,他到底是對自己訓練的合唱團之不濟水平惘然不知,還是為了整個合唱團造就了自己得以成為音樂會重要角色而沾沾自喜?

 

作為文化大使,香港中樂團開季音樂會的主題「和平」充滿了正面的意義。就整晚的表現,閻惠昌帶領的聯合樂團保持著一貫的高水準,有不少歌唱部份美中不足的地方都是靠他們巧奪天工地蓋過來。其實任何樂團都希望音樂會辦得有聲有色,氣勢磅礴,找來龐大的演出陣容,是無可厚非,惟如何從質和量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值得深思的。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現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音樂。早年曾奪得多個演奏奬項,多次接受香港電台專訪。近年亦涉足寫作,文章散見於《明報》、《明報月刊》、《art plus》、《星島日報》、《亞洲週刊》、《am730》等出版媒體,以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