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生態──失濕》:於飛鳥散盡之後
文︰藝仁 | 上載日期︰2015年4月1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莫兆忠
地點︰澳門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日期︰15/11/2015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舞蹈 »

如果說舞蹈是詩化的身體語言,大自然就是一首無語的詩。觀乎《舞‧生態──失濕》的環境舞蹈演出,無不諦證了人、舞、生態合一的和諧舞曲。

 

沿著澳門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一帶,有一片消失了的濕地,正是為了興建賭場,生態被迫受到影響。於這都市發展的脈絡之下,消失了的鳥類以藝術的形式被呈現出來。是為回歸,或是提醒?選擇「鳥」,因鳥的形態容易以舞蹈的視覺意象展現,舞者的手、腳、頭部、身體的各個關節以肢體的內縮、伸張,活靈活現鳥的神貌。

 

觀者隨著舞者的步伐遊走一彎林蔭小徑,鳥兒的歌聲、風吹樹葉的回響配上了墨西哥藉音樂家Raul Saldanan的鼓聲,兩名女舞者身穿寬身、袖子連著下擺的舞衣,加上一條長長的辮子,手部的動作就像飛翔的鳥,小心翼翼的舞步踏著地上樹葉的輕脆之聲,舞者或是在樹上起舞,編舞家彭筱茵明顯在衣飾、環境的鋪排上下了一番工夫。舞者間或拾起地上樹葉贈與觀眾,有時邀請觀眾一同起舞,以為互動之意。過了小徑之後,兩名女舞者雙手合一向上,化身一道拱門,觀眾逐一穿越舞者的身體進到另一個空間,那就是廣大的草地區。

 

至此,到了眾人舞的部份。觀眾住於草地上欣賞,當天下午天氣溫暖,和風酣暢。聽說早上的場次日光太猛,觀眾也不多。環境演出的特點是環境隨機的變動,是缺點,也是優點。當天有一對新人穿起婚紗拍婚照,而舞蹈如常進行,雙方互不干涉,倒令整個舞蹈添上日常生活的和諧以及溫馨。

 

說回舞蹈,身穿白衣的舞者與身穿黑衣的舞者展開一場角力,意象其實很圓滿,中間的一段關於生態、都市發展的說話反而「畫公仔畫出腸」,或可考慮移至演出結束之後。筆者最喜歡白衣舞者扇形散開那一幕,象徵了鳥的遷徙,只是以平面的舞者飛散就表達了一群鳥向高空飛走的立體畫面,眾舞者的走位配合、對環境的掌握拿捏精準,一氣呵成。最後,舞者手握紙飛鳥,並走向觀眾,將紙飛鳥遞給觀眾、邀請觀眾走向林蔭起舞,無疑將反思以及責任都一併交到了觀眾的手上,是為隱喻。


(原載於2015年2月《劇場閱讀》)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有時評論,多數閒聊,自稱詩人,其實失魂,區區塵世一名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