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琴弓——Julian Lloyd Webber的室內樂
文︰盧懷遠 | 上載日期︰2015年2月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攝影:Frankie Ng
主辦︰香港城市室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城市室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3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也許Julian Lloyd Webber的名氣在一般人眼中沒有他的哥哥Andrew那樣大,但他大提琴造詣之出色大概也不用在此多費唇舌。遺憾的是身體上的毛病令他不能再隨心所欲地演奏,與其當一個處處受限的大提琴家,他寧願選擇在其他地方繼續自由地發揮。這次和香港城市室樂團的合作,便是其中一個嘗試。

 

除了看見他在指揮席上感到陌生外,這場名為《「琴瑟和弦」—萊‧韋伯》的音樂會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曲目有點多。大抵近一兩年比較專注於交響樂的表演上,難得看見一次有著流行曲大碟數量的音樂會是有點不太習慣。老實說,大部份作品都是只有數分鐘長的小品,除了Julian擅長的Elgar和自己偏好的Vivaldi外,其他都抱著一個保留的態度觀望,而結果也沒有甚麼驚喜。

 

一開始的Prelude from Charterhouse Suite是整個Charterhouse Suite六個樂章中的第一章,作為整個音樂會的引子也不失為一個穩扎穩打的選曲。Ralph Vaughan Williams所編寫的明快跳音和奇妙地帶有中國色彩的旋律像帶點酸味的前菜,讓人有一種意猶未盡和期待的感覺。緊接的是Chanson de Nuit & Chanson de Matin,兩首Elgar為人熟知(大概是僅次於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之後)的小品。Chanson de Nuit的詮釋恰如其分,低音部那穩定的節奏很好地帶出樂曲的平衡,惟Chanson de Matin的詮釋有點刻意地強調小提琴的旋律,在不同樂器之間的配合平平,在音色上亦帶有一點明顯的沙石,在嘗試比較兩首樂曲的不同意境時的效果未算滿意。

 

William Walton的Touch her Soft Lips and Part和John Ireland的Minuet from A Downland Suite正正常常,兩者表達出來的感覺也頗為類似,充滿既視感(déjà vu)的旋律沒有令我留下甚麼深刻印象,其後William Lloyd Webber的Serenade for Strings也很平實地完成三個章節:溫柔但略欠焦點的Barcarolle,較為豐富奔放的Romance,還有根本和名字不符反而帶點激動的Elegy,在途中倒是有點等不及之後Vivaldi的Concerto for two cellos了。

 

Concerto for two cellos由Artem Konstantinov和Jiaxin Lloyd Webber合奏,整體而言是有點失望。開頭比較慢熱,尤其背後的室樂團眾人節奏散亂,花了一段時間才重回正軌,但前面的兩支大提琴才是問題所在。Konstantinov的水平明顯來得要高,Jiaxin Lloyd Webber呢......和她瘦弱的外表一樣,力量欠奉。雖則技術還可,在細節上的處理是清楚但音量真的不夠,音色也帶着苦苦掙扎的沙啞,甚至有些時候被周圍所淹沒。Konstantinov因此也有點發揮不來的拘束,但這好歹也是兩支大提琴互相呼應的作品,所以他的遷就也是無可奈何。整首樂曲三個章節都有種仿如大病初癒的閉塞感,但Vivaldi的作品在我的心目中是應該更明亮更開放。一輪掌聲後,Julian突然代替Konstantinov作加奏是令人意想不到,雖然他也說明只是作簡單的伴奏,但Jiaxin的表現比之前來得更有活力和生動活潑,大概與丈夫的默契和配合讓她更能放開懷抱,充滿信心地運弓吧。

 

休息過後,下半場Jiaxin的表現又打回原形,Howard Goodall的And the Bridge is Love明顯不是甚麼困難的曲目(雖說這些東西才考演奏者的功力),但缺乏力量的演繹實在致命,偶有佳句又偶有失誤,室樂團的聲量也不太友善地蓋過了部分旋律,有種練習不足的疏離感。Frederick Delius的Two Aquarelles和Willam Lloyd Webber的The Moon本身在旋律和舖排上已經乏善可陳,在演奏上亦只是不過不失,甚有「間場」的感覺。理應是重點的Elgar明顯較為用心,Sospiri中的豎琴為整個音樂會單一的聲調帶來正面的變化和更新鮮的層次,唯第二小提琴在中段略嫌嘈吵。最後的Introduction and Allegro應該是花了最多時間練習的,比前面所有樂曲的處理都來得堅決和果斷,惟起初有點鬆散,中段亦有點衝快,但結尾總算重回正軌,完結的高潮部分也夠澎湃。

 

其實選取一些簡短曲目本身並無不可,時間較短也方便一般觀眾消化,但那些旋律近似又有如英國食物般缺乏特色的曲目其實可以放棄。與其大雜燴地營造大堆頭的假象但只能蜻蜓點水地演奏,倒不如老實地選幾首重點作品多練一點,才更能帶出古典音樂的魅力。

 

P.S.雖然我不認為古典音樂是甚麼特別的上流玩意,但在香港聽音樂會十多年,有些陋習似乎沒有甚麼改善的跡象——今次倒不是有如傳染病隔離病房的不間斷咳嗽,反而是有個莫名奇妙的工作人員一直按動比演奏者聲量更大的快門,連環快拍的擦擦聲簡直令人精神衰弱。而部分觀眾不知道禮節,不斷在某些第一、第二樂章後給予零落掌聲的尷尬,相比之下也只是小事一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一個放棄理解和弦調性音程等東西,只管搖頭晃腦地哼着旋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