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場室樂藝術中的對比
文︰阿貓 | 上載日期︰2015年1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照片提供:飛躍演奏香港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9/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第六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為近年開辦的大型音樂節,由「飛躍演奏香港」舉辦。團體由2007年成立,每年都會從海外邀請國際名家蒞港獻技。是年音樂節除了五場音樂會之外,還有三十數個活動:大師班、講座及公開綵排等。外展及教育活動都舉辦得有聲有色。而音樂會的場刊中也不乏其「教育」成份,當中有兩頁以時序形式,列出了各樣世界大事:例如巴哈出生、法國大革命開始、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柏林圍牆倒下等。除此之外,還列出了音樂節中所有曲目的創作年份。好讓觀眾對時序一目了然。而且連對人文學科偏遠的事宜也包攬其中,例如發現盤尼西林、發現DNA等,讓擅長科學的聽眾對曲目創作時序有更清晰的概念。場刊更接近七十頁之多,包攬了整個音樂節的節目。

 

是晚節目中的作曲家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據林昭亮開首致辭時,說道他們三位都是來至東歐,並且曾到紐約的作曲家。話雖如此,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是風格迥異,有著強烈的對比,而巴托更是二十世紀初的代表。巴托的《對比》有著十分強烈的匈牙利風格。他本身是鋼琴家,其鋼琴作品大多都難度甚高,但《對比》之中鋼琴的戲份相對他其他作品較低,因為此曲是由一位美國爵士單簧管家委約創作的。

 

開首的小提琴撥弦開宗明義的引進了附點型節奏,其後整個樂章都運用了這節奏作為動機,旋律東歐風強烈之餘,節奏上也不失藍調及爵士的韻味。當中單簧管部分有著大量急速連奏的上下行音,而且所用的音域相當廣闊,單是第一樂章已動用了三個半八度的音域,絕對是對演奏家功力的測試。著名的單簧管家哈華有著豐富的樂團、合奏及獨奏演奏經驗,《對比》一曲中他把樂器最大的可塑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是多密集的音符,他流水行雲式的演奏,似是毫不費力。而且從他演奏的動作來看,顯得相當輕鬆自如。低音區的音色穩定沉實,極高音區的音色也無絲毫刺耳之跡象。而小提琴的演奏在第一樂章中則較為禮讓,似乎是想單簧管的表現更為突出,毫無喧賓奪主的感覺。當然鋼琴從後支持的部分也恰如其分。終究此曲的對比著眼點落於單簧管及小提琴之上,而第一及三樂章就先後以一小段華彩樂段來將之標示。第三樂章的〈快速舞〉特別之處在於開首的小提琴經過重新調音(編按:林昭亮為此準確了另一把小提琴),由原來的「G D A E」調到 「G# D A Eb」。而譜中亦有一個可不斷重覆的小節,好讓小提琴手有足夠的時間去換回正常音高的小提琴。林昭亮的琴音爆發性在這段中更為強烈,所以第一樂章的留力也相當合理,可見其細密的舖排。

 

接著的曲目德伏扎克的《G大調第二弦樂五重奏》(Op. 77)屬於中期的作品。當時德伏扎克仍未離開家鄉到美國,所以音樂並沒有他後期作品的「美國風」。這首作品是德伏扎克的一首作曲比賽作品,而比賽的口號是「致我的國家」,他的作品也有著這個致獻。全曲都有著濃厚的波希米亞悠揚的民族色彩,是旋律性豐富及節奏生動的作品。

 

艾舍弦樂四重奏演的第一樂章有著大量細微的速度變化。在沒有指揮領導下,甚至第一小提琴手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動作去指示其他樂手,五重奏的成員仍能保持速度統一,可見其成員功力深厚,以及樂隊有著相當高的默契性。樂章中大量的跳頓三連音更能顯出這點。第二樂章〈詼諧曲〉開首主題的低音部和弦,聽起來斬釘截鐵,毫無半點猶疑。其後三重奏的速度爽朗,毫無累贅之感。德伏扎克原先創作時,本來有五個樂章,後來認為過於冗長而將《間奏曲》刪減。在一些錄音中,三重奏一段演得過份悠揚,不免會令整首作品聽起來過長。但艾舍弦樂四重奏選的速度表現得十分恰當,詼諧曲的部分稍慢,中庸之餘亦不失其推進力。第三樂章〈稍快的行板〉承接著一氣呵成的第一、二樂章及其爽快乾脆的處理,聽起來不至於沉悶。這段慢速度的樂章,可算是樂師們的小休。素材上雖未見有前面各段的緊湊,但對於連環相扣的對答旋律,演奏者也毫不懈怠的去處理。抒情的小休過後,終曲的表現貫徹了四重奏一貫的默契。整體上的強弱處理及對比亦層次分明,各聲部也能有效地保持平衡。

 

最後一首演出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50》,整個演奏約五十分鐘。馬勒、蕭斯達科維契那類交響作品,都有相當長的時值,但由於是樂團作品,當中樂師都有較多時間稍息。作為一首三重奏,有著近五十分鐘的演奏長度,對演奏者來說,無論是生理抑或心理上,都是有著相當大的要求。而且對各部分的技術要求很高。

 

小提琴家竹澤恭子整體的技術有著很高的水平,大幅度的躍音都顯示其精確的音準、強弱對比的控制。小提琴在最後變奏時發揮得最好,在樂器極高音區中演奏,仍能投射及保持一個強而有力且連貫的音量,音色也相當紥實,可知她功力不少,要駕馭名琴也是綽綽有餘之舉。但揉音的變化可以再多些,如果揉音長期保持一式一樣,音色上的變化就會不大。而且也不是每個樂音都需要揉音去處理,揉音過多反而會令旋律生硬乏味。至於鋼琴譜中多有急速上下行的音符及琵音,吳菡的手技相當高超,琴音乾淨俐落,彈奏緊密的音符時,音色也不覺一點渾沌。而且鋼琴中強奏的和弦力度適當,完全無阻其他伙伴的演奏。不但強而有力的樂段,她甚至是柔弱輕聲的樂段也能駕輕就熟。尤其在第二樂章的第五變奏中,如音樂盒般鏗鏘的樂段,在她的演奏下,顯得清脆輕巧,逗趣之餘,音色也夠沉穩。雖然譜中標示著「極弱」的音量,琴音也能保持清晰。大提琴方面,雖然比小提琴的音低,但在這作品中也不至於純粹的襯托。大提琴在全曲中與小提琴相輔相成,有著很多差一個或兩個八度的並行旋律。所以在此曲中,也就沒有主屬之分。小提琴本身音色較為尖銳,在高音區時難以跟鋼琴的音色融和,作曲家加入大提琴,除了能豐富小提琴的音色,還能提供低中音區的音色,令三重奏合奏起來的音色更易融為一體。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與小提琴的緊湊對答。大提琴家夏里奧就清楚明白了大提琴在這作品能發揮的專長,也就充分的擔當了「音色中介人」這角色。

 

整體來說鋼琴三重奏的演奏者各有千秋,他們能完完全全駕馭作品技術方面的挑戰,多複雜的樂段對演奏者來說也似乎輕而易舉。唯獨是第一樂章及結尾欠缺了情感上的張力。尤其第一樂章中的葬禮進行曲,是該樂章的中間點,可視之為情感上的「亮點」。第一樂章中,樂手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演繹作品的內在感情上,一旦過份流於表現技術,樂曲中最深層的意思就難以表達出來。這當然可歸究於琴師都有著相當緊湊的演出行程,演奏者的心理上未必有足夠時間去準備一首如斯沉重的作品。亦可能因行程過於緊密,以致綵排不足,三重奏的合奏性還有待提高。而且每個演出者必定會有自己擅長的曲目及風格。風格的問題比技術水平更為深層,但這問題在室樂作品尤為顯眼。比如說一個專長演巴洛克風格的琴師,當然有技巧及能力去演奏浪漫時期的作品,但其表現一定遠遜於專長浪漫時期風格的音樂家,反之亦然。看過竹澤恭子灌錄過的唱片,大多是小提琴協奏曲,而且多有樂團為伴;再看她的官方網頁中曲目一欄,就顯而易見她的主打是協奏曲。很明顯地一位擅長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琴師,往往在演奏室樂時容易會有著過份的表現力。獨奏作品的音量及織體多為單薄,很多時要求的是將聲音有效的投射出去,這點她的確能充分的表現出來,她的技術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是獨奏能力出眾的琴者,要他去演奏獨奏性更強、戲份更為中心的作品,一定天衣無縫。但這些技術若放在室樂作品,或是需要深度情感處理的作品之中,恐怕難成絕配,徒添大材小用之嫌。而且有數個樂段大小提琴的戲份相當,但小提琴未有太顧及與大提琴之間的音色平衡,導致演奏有了不當的對比。這點會是節目安排時需要考慮的事,在選擇室樂伙伴時,必需注意組合之間的合作性是否可行。

 

承接上述表現技術多於情感處理這一點,如果是晚鋼琴三重奏中的組合,只奏第二樂章中由主題至第十二變奏的部分,絕無問題。而且很能將他們想表現的技術充分的發揮出來。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柴可夫斯基寫這首作品,是用來悼念他的摯友鋼琴家尼古拉‧魯賓斯坦。而樂曲的小標題也清楚的寫道《紀念一位偉大藝術家》。骨子裡,這首作品是悲調色彩濃厚的,而且結尾也是悲劇式的告終。縱使鋼琴三重奏中有歡快的樂段,那可是柴可夫斯基對摯友的回憶。歡快的素材似乎並無一絲喜悅的成份,譜寫了出來,反而是用來跟極度沉重的基調作對比,好令悲調的部分憂上加憂。反觀鋼琴家當晚穿的服裝艷麗非常,色彩對比十分搶眼,黑色基調的連身裙,配以由上而下多條黃紅紫的光鮮誇張線條;並配穿了一對鮮紅的高跟鞋。鋼琴家也有參與音樂節的其他曲目,觀乎她在整個音樂節彈的其他作品:舒伯特的《F小調幻想曲》及孟德爾遜的《D大調鋼琴六重奏》,如果是穿這套裝束絕無問題,而且也貫切地映襯她豐富的表現力。但柴可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悲調色彩極為濃厚,如以艷裝上陣,對聽眾來說未必有太大的說服力。而且她情緒稍一高漲時,高跟鞋踏地的聲音很明顯。三重奏組合中只有大提琴家夏里奧是全黑素色上陣,而且在情感處理上,他也顯得有較深層的演繹。儘管這些感情演繹上的失色及默契不足,他們各人的技術及水平是無可置疑的。這曲目演完時,觀眾仍是對鋼琴三重奏的表現予以肯定的。

 

整個音樂節的曲目有著相當大的代表性,由古典時期至現代時期的音樂也包含其中。甚至連在香港比較冷門的盧托斯瓦夫斯基、荀伯克及巴托也有演奏。無論是年代抑或風格,整個音樂節的演出節目也是充滿對比的。這樣一來,觀眾則可免於沉溺自己所好,或風格一式一樣的作品。可見飛躍演奏香港對教育年青音樂家及觀眾,以至普及室樂都是不遺餘力的。該團體雖然成立不足十年,但發展迅速,在聽眾中也很快地打響名堂。而且每年也從國際上邀請多位名師,由第一屆邀得十位至今屆逾二十位,可見其陣容龐大。試想一下要邀請二十位外地樂師來港,包括綵排、食宿等等,以至為音樂、外展及教育活動預訂場地,涉及的金額絕對所費不菲。可想而知飛躍演奏香港在尋找資助及贊助方面確有一手,而他們一貫努力為樂迷搜羅及精心舖排的各個活動,也很值得各位繼續支持。這個萬眾期待的音樂盛事,相信來年也將更上一層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作曲家。於香港大學完成哲學碩士(主修作曲)及學士課程(主修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