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巨人彭修文》的弦外之音
文︰李梓成 | 上載日期︰2015年1月5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香港中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中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10/10/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彭修文大師是近代中國民族管弦樂的標誌性人物,由他確立的樂團編制至今仍被各地中樂團採用。香港中樂團連續兩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紀念音樂會,以「一代巨人」形容大師,實在無愧。大師一生經典作品無數,享譽中外,即使在芸芸作品中隨便挑選數首,已能舉辦一場音樂會。惟香港中樂團十月十日首場音樂會之選曲甚有弦外之音,花了很大心思,留待知音參透。

 

強烈對比

 

音樂會以膾炙人口的《將軍令》打響頭炮。這本來是浙江傳統曲目,相傳是中國古代行軍的樂曲,展現了古代將士馳騁沙場的英姿。大師於五十年代將之改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是他早期的作品,惟已經可以看到樂團高中低各部的編制均十分齊全,令人深深佩服大師的功力。香港中樂團當晚的表現也是十分穩定,以環保物料改造的胡琴,音質十分統一,尤以革胡及低音革胡最佳,巧妙應用了中國胡琴以皮膜共振發聲的原理,有別於其他中樂團使用西方大提琴。全首樂曲以高水準的演奏完成。

 

緊接著是另一首大師早期的作品《月兒高》,有別於前一首的琴鼓齊鳴,這首安靜的樂曲是描寫夜月,跟《將軍令》有強烈的對比。樂曲一開始是一段長時間的漸強,彷彿是月亮慢慢地從碧波粼粼的東海升起;之後彈撥與拉弦聲部聯奏,融為一體,儼如水天一色的美景;經過激昂的快板,低沉的低音聲部進入又是另一番風味,彷彿帶領觀眾進入漆黑的世界。末段,雲鑼的聲音在樂隊中穿插,如古人打更報時,黎明將近。最後全曲在極安靜中終結。

 

表面上這首曲是寫月色,但是在中國人的作品裡,景物往往都是其次。例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也寫月亮,但作品的真正意思卻是思鄉。樂團將這首曲放在激昂的《將軍令》之後,令人想到士兵也是人,在戎馬中也會思鄕,故此這首曲不只是一首普通的古曲,還包含了中國文人含蓄的哲學。

 

愛好和平

 

第三首樂曲是一首大型的中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第一樂章開端氣氛陰沉,如冰天雪地的西域北海,是樂曲的主人翁蘇武慘遭囚禁的地方。旋律一轉,明亮的主題出現,蘇武雖然深陷劣境,內心堅韌的意志卻從未動搖。

 

第二樂章,劉揚的中胡獨奏與低音弦樂遙遙呼應,如蘇武向遠方親人細訴無盡的思念,這種表現手法有點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中的《抗婚》,一訴一答,賺人熱淚。閻惠昌在指揮期間不時做出誇張的身體動作指示樂團,盡力平衡與統一獨奏和樂團,令樂曲有較佳的呈現。

 

第三樂章,蘇武經歷百劫,終於榮歸故里。樂章不時在慘情的散板及澎湃的樂隊齊奏反覆切換──蘇武在苦盡甘來時仍沒忘卻舊記憶。樂團在處理回憶樂段時可更佳,因為回憶是突然湧現的,而樂團的起伏可更明顯。但總括而言,此樂曲是不俗的演繹,仍然動人心弦。

 

如果細看彭大師的人生背景,《不屈的蘇武》簡直是大師寫照。「文革」期間,大師如其他音樂家一樣,被關進牛棚「改造」,過著刻苦的生活。所以將大師套入蘇武的故事,竟是出奇的匹配。樂曲完成於一九七九年,正是「文革」完結之時。

 

中場休息之後乃大師晚年的作品《春天隨想曲》,展現了其內心不願老去的生命力,令人耳目一新。之後是整晚的高潮《秦‧兵馬俑》。此曲不寫兵馬俑,也不寫沙場,而是寫士兵面對生死無奈以及對家人的思念。與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一樣,樂曲帶有強烈的反戰意味。
 

閻惠昌已經多次帶領中樂團於中外演繹過這個作品,樂團上下甚至可以背譜演出。「問題是沒有問題」,如何在熟悉的音符上尋求創新,都是每一個音樂人的挑戰。

 

迎向光明

 

大師的樂曲常在高潮中完結,黑暗過後永遠是黎明,音樂中洋溢正能量。雖然大師已經駕鶴仙遊,惟其音樂永恆。感謝香港中樂團精心的安排,令觀眾更能領會大師想帶給我們的理念。


(原載於2015年1月3日《明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現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音樂。早年曾奪得多個演奏奬項,多次接受香港電台專訪。近年亦涉足寫作,文章散見於《明報》、《明報月刊》、《art plus》、《星島日報》、《亞洲週刊》、《am730》等出版媒體,以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