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光華耀目-2014港澳巡迴音樂會》
文︰何舜然 | 上載日期︰2014年12月3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演出單位︰臺北市立國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1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臺北市立國樂團2014港澳巡迴音樂會聯同五位才華洋溢的獨奏者携手演出,於十一月一日晚上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一埸光華耀目音樂會,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甫步入劇院的高座,筆者已被台上龐大的低音區域陣營震懾。可要知道,在西方交響樂團若不是玩貝多芬或馬勒等需要大量樂器的作品,是很難會出現超過十二隻大提琴及五隻低音大提琴的,故筆者一直在猜這些樂器將會是擔當怎麼樣的一個角色。隨着大小鼓的前奏,嗩吶樂手吹著主旋律徐徐步進,就如歌名《眾神出巡》般,氣勢凜然。作曲家巧妙地讓樂器逐一引入,樂團織體遞進式增厚,而作品的精髓則在於貫徹始終的拍子動機。早前在擔心高音與低音區失衡的問題,現在才發現大提琴等低音樂器主要是以彈撥的方式作和弦襯托,實際用途是在提供節奏基礎,故對穿透力很強的嗩吶和簫不構成甚麼「威脅」。中段更是由敲擊樂的齊奏主導,成功塑造出眾神明飛翔繞舞的熱鬧情景;旋律的流動相比下雖則顯得略為吃力,但卻不礙整體氣氛的建立,效果不錯。

 

第二首樂曲名為《華麗幻想曲13+17+19+23+29》,是樂團團長兼指揮鍾耀光先生之作,並充份展示了三位獨奏家的演奏實力。分別擔任高胡丶二胡及中胡獨奏,吳孟珊丶林承鋒及陳婷怡不論在旋律上或節奏上都十分合拍,弓速及弓部的運用也是大致一致,唯獨就是跟樂隊的默契稍為欠奉。樂團多次音量過大把獨奏者給掩蓋,尤其是當到了聲音較沉實的中胡獨奏段,影響了旋律動機的轉接,確實有點可惜。到了中埸休息後由「臺灣最美的聲音」許景淳小姐演唱三首經典歌謠的時候,樂團作為伴奏恐怕未能完全把歌曲風格丶感覺拿懾到位,令筆者有一點點覺得格格不入的感覺。《橄欖樹》及《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都是十分抒情的歌曲,而唱功深厚的演唱者也成功塑造意境,只是樂團沒有好好探索以最小音量奏出最大情感的可能性,未能為那淒美的歌聲作出完全配合。緊接著的《一條日光大道》節奏爽朗,充滿活力,樂團雖也有跟不上的地方,但影響並不大。筆者尤其喜歡許氏對此曲的演釋,在高潮位置混合了傳統與流行曲的唱法,聲音強而有力,觀眾的情緒都被牽動起來,紛紛拍着拍子附和着。

 

筆者認為,整場音樂會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便是能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大幅增強視覺與聽覺效果。在《臺北地圖》的選段中,音樂與微電影創新地同步呈現,向觀眾訴說着臺北市不同行政區每天的民間故事,表現出文化多元的色彩。當中以《松山先生的流轉》最為難忘,其影像的構思跟帶有日本風味的歌調很相配;ABA曲式跟片中中心思想「因果相續,是為流轉」亦互相吻合,引起無限聯想,讓聽眾自己尋回各自的感觸。另外,在重頭戲國畫動漫《清明上河圖》中,音樂與影像更是配合得天衣無縫,令筆者不得不為作曲家鍾耀光先生再次鼓掌。全曲很清晰以d小調為中心調,開段清幽恬靜的描繪山水,遠離煩囂,還很有意思的播放了馬啼叫丶小鳥鳴丶風雨聲等聲帶去增強逼真感。中段以柳琴連續的平衡五度作為引入,其弱拍重音令節奏十分鮮明,就像在模仿市集的熱鬧與無拘;到了最後,圖從一直宏觀的角度來了一個放大近鏡,一切回歸平靜,弦樂都在彈撥,此時首席大提琴的一句獨奏平淡簡單卻繞樑三日,盤旋在音樂廳中良久未能散去。直到投射器的燈光完全淡出,觀眾才如夢初醒,場內頓時掌聲如雷,為此場音樂會畫上完美的句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何舜然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士(榮譽)學位二年級生,主修鋼琴,師隨郭嘉特教授。十五歲以優異成績考獲LTCL及FTCL演奏文憑,並在香港校際音樂節中獲得多個奬項。二零一四年於東京日本舉行的第15屆亞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中連獲兩大殊榮 ― 金奬及傑出獨奏家奬。何氏亦是香港青年交響樂團的中提琴首席,並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金得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