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吉卜賽交響樂團:即興拼湊技術令人驚嘆
文︰劉君琳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照片提供: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5/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吉卜賽令人聯想到「流浪」和「自由」。因此我抱着疑惑的心情入場觀賞布達佩斯吉卜賽交響樂團的演出:究竟一百位吉卜賽人怎樣聚在一起同台演奏呢?
 
答案就是兩個字──「隨意」!
 
這些吉卜賽人不像其他樂師般講求規矩,無論是坐位、音樂會的節目和獨奏者的安排都是隨意的。上半場主要以吉卜賽名曲為主。當中最特別的是吉卜賽獨有的欽巴隆揚琴的獨奏,以變奏形式「玩」出吉卜賽傳統音樂,正如樂團團長在場刊所說的「舞興正濃」,也以琴聲表達出吉卜賽人的流浪生活。動人的琴聲和精湛的琴技令大部分第一次接觸這貌似中國揚琴的觀眾大開眼界。接着的是《柴爾達斯舞曲》(傳統樂曲),包含了十多位小提琴手的獨奏。有趣的是,這些獨奏者都是當場被首席隨意選出來的,作出即興的演奏。
 
下半場以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古典音樂為主,包括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等名曲。可能因樂團沒有銅管樂的關係,這些樂手把樂曲改編,以一個主旋律加上一個和聲演出。這種充滿熱情的音樂使人感到和諧、親切和溫暖。音樂會以多首「安歌」結束,包括《我們帶平安給你》、《康定情歌》、《玫瑰人生》等,為觀眾送上祝福。
 
吉卜賽人的即興拼湊技術令人驚嘆不已、拍案叫絕!觀眾在完場時依依不捨,意猶未盡。他們對音樂的熱誠,令在場的每一位對東歐音樂有全新的體會。就個人而言, 也引發我的反思:當我們學習音樂、演奏音樂時,會否被那傳統無形的「框架」所限制?我們是為演奏而演奏,還是真的樂在其中呢?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又是否享受生活呢?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劉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