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用身體反抗世界
文︰謝東寧 | 上載日期︰2014年3月1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Aeril Production
主辦︰城市當代舞蹈團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14/2/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2014年3月 藝評筆陣

 

今日世界看似資訊流通迅速、旅行移動便利、人與人的交流頻繁,很快便有人迫不及待地說:地球是平的。這句話看似當然,但細想起來未免太過樂觀。精確來說這世界的真相是:看得見的物質性現象交流容易,看不見的思想性觀念,卻還是相互陌生、相距遙遠。於是,世界的持續溝通便成為必要,特別是通過文化藝術的媒介,去展現作品背後那相異的豐饒人文心靈思想,與相同的人類真實共通情感。

 

由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曹誠淵策劃的《中國舞蹈向前看2014》,第三年在香港舉行,今年集結了兩岸三地八個城市的11位年輕編舞家的作品,某種程度上也展現了華文地區的當代年輕編舞風貌。不過所謂「當(現)代舞蹈」在三地的發展程度不盡相同,港台兩地承襲西方舞蹈歷史脈絡,早已納入舞蹈教育體系,並且已經培養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舞團與編舞家;而中國大陸的發展較遲,根據演後論壇曹誠淵老師的說法,至今連所謂「當(現)代舞蹈」的定義,都有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解釋。所以要將這 11位青苗擺在同一個籃子作討論,重點反而不是技術性的「編舞」,而是從作品反映出何謂「舞蹈」之面貌,及不同地域年輕編舞者的創作思維。

 

「反抗」是大部分作品的共同特徵,香港街舞團體「結界達人」的《惡魔城》,以被社會壓抑的身體,及其爆發的反抗,不但掌握了街舞之原初精神,更進一步加入戲劇性的手法,表達人們內心中的惡魔(黑暗面)。來自廣東珠海胡清清的獨舞《桃子味伏特加》,以桃子/伏特加(溫柔/暴力)兩種完全衝突的質感,用電影的分鏡手法,在燈光頻頻切換中展現兩面一體、既矛盾又和諧的生存狀態。湖南長沙曹威的雙人舞《煩》,不少劇評家都說,看完真的感覺很煩,其以莫言小說《蛙》中的一段文字,反覆出現在舞者嘶喊聲中,以及歌唱家龔琳娜《丟丟銅》的音樂,用突然加速的舞者動作與寂靜,不斷地試圖挖掘編舞者心中對社會狀態難以描述的不滿及反抗。

 

除了在作品內容中傳遞不滿與反抗,在舞蹈形式上的直接反抗,更可以令人感到驚喜處處,北京楊朕的《阿麗婭》,舞名以其舞者,來自藏族的阿麗婭命名,舞台中央大膽放置一個拿著攝影機,拍攝舞者的紀錄者,而舞者以毫不在意、自由即興的方式,在舞台各處舞動,這場面將看與被看、表演與記錄、跳舞與不跳舞等形式問題,在舞者充滿熱情原始的舞動內容中,平衡又怪異地同時展現;從演後創作者的分享才得知,原來舞台上的攝影者,真的是一位紀錄片導演,他已經拍攝了舞者阿麗婭兩年,這訊息更添加了此舞作的思辯性。廣州「形劇場」的四位編舞暨舞者,共同發展出一段怪異奇想的《成人不宜》。四位女舞者穿著混雜著男性/女性的貼身衣褲,如孩童遊戲般地在舞台上玩耍,不過她們的遊戲卻是挑戰現有邏輯,譬如第一段當舞者說出身體的一個部位,四位舞者開始隨意玩弄此部位外的身體,將美人魚、小紅帽、聖誕老公公、睡美人童話,隨意拼貼並故意胡鬧,讓故事回不到故事,舞蹈卻回到遊戲的身體,最後還拿具有情慾象徵性的蘋果來玩,四人或刺、或捏、或大口咬,並且在愉悅的法文、英文歌聲中,展現某種女性的強烈慾望,直到最後連這一地慾望痕跡,都成了演出的強烈意象。北京的另一個作品,古佳妮的《身邊》是將反抗的內容與形式,結合得最不著痕跡、渾然天成的作品。兩位舞者在極為狹小的三面牆空間中,展現相遇、兩者之間的愛恨情仇。因為空間的限制,兩個身體根本無法展現所謂舞蹈技巧,其動作成為兩人關係中,相互牽制又需相互合作。這支舞作,從主題到內容清晰展現翩娜.包殊所在意舞者「不是如何動,而是為何動?」的思想。而編舞者從小處著手的技法,也相當值得鼓勵。  

 

攝影:Aeril Production

 

當代藝術的最重要精神,已非過去以藝術創新為目標,反而是強調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當代舞蹈亦是。以舞蹈(身體)為媒介來質疑、審視我們當下的生存環境,特別是對年輕的創作者,反抗是與世界對話的第一步,質疑是找到新的可能性的開始,所以筆者非常喜見「反抗」成為此次《中國舞蹈向前看2014》的重要創作主題。

 

創作者的個人觀察、私密情感,也是創作的重要主題。來自西安,仍是大學生的王俊建,其獨舞作品《白映》傳遞了身體與光線的相遇,全場只用了一張椅子,極為細膩地描述白色光線如何撫平焦躁的身體。南京代表吳海琪的獨舞《放》,靈感來自電影《夜奔》中的角色「英兒」,舞者化成角色,將個人情感藉由電影人物娓娓道出,但其實無論如何述說,又逃不出成為舞台的這一大塊白布。台灣台北劉彥成的雙人舞《房間》,主題是一對戀人的親密關係,舞蹈著重在動作的開發,試圖尋找更個人化的舞蹈動作。不約而同地台北另一位編舞蔡博丞的《浮花》也是類似的方向,但把俯瞰人生的視角拉高,將人的命運比擬成東南亞風俗的放水燈,一男一女的舞者穿著白色蓬蓬裙,先是兩人疊成一個巨人,後來落地成為兩朵白花,運用東南亞舞蹈的手勢加入新編動作,兩朵花在人生的河流上浮沉,幽默驚奇並且留下值得咀嚼的餘韻。香港白濰銘的《著色TINT》是整晚的壓軸大器之作,出動了8名舞者及多媒體影像,相當有企圖地展現當代舞蹈中,身體元素的無機性與純粹性;這個作品完成度算高,不過卻有一些前人作品影子之嫌,並且個人身體語彙強度不足。雖然舞作是美中不足,但編舞者的後續,還是相當值得觀察。

 

總結來說,雖然這11個作品各具風格,但更值得探究的,是作品背後的舞蹈教育系統,究竟兩岸三地的舞蹈老師是如何定義舞蹈以及傳授。我們可粗略感受到香港民間街舞,與現代劇場的結合實驗,或是剛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完全採用西方現代舞概念的身體技法;來自台北的兩位創作者,對動作嫻熟自如的掌控,包括現代舞的各式技法和企圖走出,往異國民俗舞蹈中擷取養分;大陸舞者許多是出身於民族舞蹈,卻在動作的編排上隔離民族舞蹈,寧願展現所謂的現代舞蹈,甚至是自我的感受大於身體的使用。雖然這些作品並不能代表整個教育體系,但的確能觀察出相當不同的舞蹈教育成果。

 

這次《中國舞蹈向前看2014》邀請筆者擔任交流工作,參與了演後座談、與編舞家交流、講座、座談等活動,並在與編舞家的交流活動中,特別能感受到創作者對於談論作品及觀念可能性之渴望,很可惜最後一場講座「當代舞蹈的潮流與轉向—你不可不知的12個關鍵詞」,及座談「中國舞蹈去邊度?」,編舞者已經離開香港未能參與,或許下次安排行程時,能多保留創作者與老師們的交流時間,相信對於這個活動,能帶來更有意義的效應。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盜火劇團」團長、「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國家文化基金會「藝評台」駐站藝評人,表演藝術文章發表於港、澳、台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