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舞迴響》法國的語言藝術
文︰丘思詠 | 上載日期︰2014年2月1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Anph.Nguyen
節目︰擊舞迴響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法國亞高林擊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0/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舞蹈 »

法國亞高林擊舞團Arcosm Company (France)製作的《擊舞迴響》ECHOA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舉辦「開懷集」的其中一個節目。「開懷集」是康文署在聖誕新年檔期的一個合家歡節目總集,目標對象是小朋友及他們的家長,因此節目亦以輕鬆搞笑為主。《擊舞迴響》當然亦不例外,但它除了吸引到一班小朋友觀眾外,場內更多的是大朋友,甚至是年長的朋友獨自前來欣賞。而就完場時觀眾的反應,我相信這一個六十分鐘的節目的確能滿足每一位觀眾。

 

聲效的有趣對話

 

作品共分七幕,每幕都以探索不同發聲的方法及聲音與動作上的互動為主題,亦配合題目「擊」與「舞」所造出的回響。

 

其中一幕,四位舞者/樂手被安排在架建的高台裡不同的空間,並利用身邊所能發聲的道具及樂器去製造聲音,有拉燈制的、拍木板的、鉛筆刮在木板的、敲打鐵柱的、亦有不同中西樂器的聲音,令台上充滿了「啲、咃、叮、啪、唦」等不同聲效,造出很有趣味的節奏樂。舞者/樂手亦在敲打不同「樂器」的同時,以不同的動作配合,像滾動、跳躍、攀爬、倒吊、旋轉等;更配合舞台上有效及富色彩的燈光變化,完成了一段有節奏有動感的音樂畫面。

 

另一段落,演出者利用個人的聲線所能發出的聲音去設計整個片段。利用「啊、呀、吖、哎、噢」,及感嘆時的聲音,例如嘆息時的「唉」、驚慌時的「嘩」等去發展出一段段無伴奏的節奏樂。動作上,演出者配以面部誇張的表情,及身體回應聲音時的一系列舞動組合。過程中,他們玩弄節奏、動作的快慢停頓、強弱輕重去營造一個既多變亦搞笑的片段。他們更進一步利用這個創新的「語言」去進行對話,甚至把聲音發展成為大家熟悉的音樂劇及饒舌等的流行音樂風格。

 

平衡娛樂與藝術

 

這些片段很容易令人想起另一源自英國亦以節奏舞蹈結合為主的藝術團Stomp。的確,亞高森擊舞團從Stomp中得到了一些創作靈感,而舞團的方向及表逹則較為含蓄,在平衡娛樂與藝術的處理上有非常細緻的考慮。

 

特別喜歡作品開始的一段,女舞者爬上髙架的裝置的頂部,帶領著觀眾的視缐。在台的另一邊,兩位舞者/樂手即開始一段恬靜的演奏,女舞者亦隨著舞動身體。男舞者慢慢步向女舞者,把她從髙台上抱起,和她舞出一段優美的雙人舞。忽然一聲巨嚮,整個節奏及畫面隨之改變。這個序曲片段重覆了三次,每次都把觀眾帶進不同的體驗裡。最後的一次,雙人舞延引至台中的馬林巴琴,四位演出者一邊奏樂一邊舞動,直至樂手把琴棒搞響最後一個琴鍵,然後只留下一光束照著琴棒頂的紅色小圓球作為整個作品的優雅句號。

 

《擊舞迴響》是法國亞高森撃舞團兩位藝術總監 - 舞蹈家湯馬斯‧蓋里(Thomas Guerry)及作曲及演奏家卡米爾‧洛卡優(Camille Rocailleux)於2001年創團的首個同年作品。這個作品幫助建立了舞團的藝術方向及語彙,並為他們往後的作品打好基礎,用以表達一些較深入的社會議題。像LisaTraverse兩個作品,都是兩位創作人對城市現象的一些觀察,對現實的提問。希望以後再能看到舞團其他的作品。


(原載於2014年2月8-9日《經濟日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丘思詠現為自由身舞蹈工作者,專注舞蹈教育及寫作工作。她於紐約大學舞蹈系畢業並獲取舞蹈碩士學位,並於香港大學取得文學及文化研究文學碩士學位。她現任香港教育大學舞蹈課程客席講師。她亦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界別的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