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悲哀與歡笑
文︰葉浩堃 | 上載日期︰2014年1月2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攝影:張志偉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5/1/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第五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於2014年1月15日展開,誠如音樂節的標語所言,「把世界最好的帶到香港」(Bringi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to Hong Kong),其揭幕音樂會由多位港人熟悉的演奏家,包括音樂節藝術總監小提琴家林昭亮、大提琴家王健及日藉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把舒曼、布拉姆斯及孟德爾遜的作品帶給觀眾。

 

音樂會以舒曼降A大調慢板與快板打頭陣,梳著一頭可愛髮型的王健與加拿大鋼琴家柏加甫坐下便開始演奏這首舒曼晚期的作品。與其他演奏家不同(以拉脫維亞大提琴家麥斯基及馬友友的錄音為例),王健把舒曼的精神緊張更強烈地演繹出來。其中最讓筆者最深刻印象的是樂曲的開首,王健以一個猶如劃破長空般的降E長音把觀眾的注意力震懾。樂曲其後的演出亦保持他一貫的水準,他與柏加以呼吸及身體動作於台上交流亦加強了音樂的流暢及可聽性。可惜的是,主辦單位讓他全晚只演奏一首約九分鐘的小品,對筆者來說略嫌太吝嗇。

 

與舒曼相比,布拉姆斯的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就沉重得多。布拉姆斯一直以他的嚴謹及細心見稱,樂曲動輒花十多二十年寫成。其中最著名的為其第一交響曲,據作曲家所言前後花了整整二十一年時間。這首名為《維特》的鋼琴四重奏,從一八五五年動筆,直至一八七四年才完成。有趣的是,由於布拉姆斯一直心繫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他特別在樂曲開首時以音符勾畫克拉拉的名字,樂曲的命名亦以歌德的《維特》作比較(故事講述年輕人暗戀比自己年長並已結婚的女子),似乎刻意要把這段不被認可的禁戀寫進音樂的歷史中。

 

是晚林昭亮與托比‧霍夫曼、加里‧霍夫曼及柏加有不俗的演出,當中尤以第二樂章最為突出。以C大調寫成的《諧謔曲:快版》從頭到尾都充滿著激情,正正反映出布拉姆斯對克克拉的愛。最後當鋼琴在弦樂的主調音陪襯下將快速的琶音完成後,不少觀眾發出鼓掌聲。雖說筆者經常強調音樂會應有的禮儀,但這次的情況更像是在爵士音樂會中觀眾對一輪精彩的即興演奏後所表現出的讚嘆。對於觀眾突如其來的反應,台上的表演者亦稍為點頭表示謝意。這其實不能全怪觀眾,畢竟布拉姆斯的第二樂章實在寫得非常完整,筆者甚至覺得該樂章可以獨立成曲,然後被賦予一個為自己所擁有的曲名。奇怪地,第二樂章的完整性反而使那揪心的第三樂章變得像一首新的樂曲。

 

如果說布拉姆斯的樂曲是被託付著沉重的愛,孟德爾頌的降E大調八重奏就輕鬆得多。林昭亮在開場前介紹說,排練及演奏這首八重奏是十分愉快的經歷,這也正好符合作曲家本人創作時的心境。樂曲中充滿著拋接球式的樂句轉接,創作時年僅十六歲的孟德爾頌巧妙地把同樣的素材在不同的聲部中出現,在鏡像式的對稱坐位安排下,第四樂章《急板》裡面的賦格曲以一個非常立體的形象出現。林昭亮亦特以讓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諏訪內晶子演奏第一小提琴,一直被要求在高把位游走的聲部在她扎實的技巧下顯得游刃有餘。而當晚諏訪在一襲黑色高叉晚禮服下配上鮮紅色的長褲,使她在全男班的台上更顯突出。諏訪之外,新進的米羅弦樂四重奏亦為孟德爾頌的音樂加添了活力及生氣,當中尤以小提琴手Daniel Ching的表現最為搶鏡。他聰明地利用了短短幾句的獨奏機會把自己的技術顯露了出來,並在其餘的伴奏時間安份地做好了工作。

 

綜觀來說,孟德爾頌的八重奏絕對是全晚的亮點。筆者罕有地在古典音樂會內看見在台上的演奏家可以像遊玩般一邊微笑邊演出,單單從他們的眼神與表情已可感受到他們對此曲的熱愛。猶記得筆者在大學時期曾跟童年好友們演奏此曲,每當拉到孟德爾頌引用韓德爾《彌賽亞》那句「And He Shall Reign Forever and Ever」(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的時候,也會對友人顯出「看我的!」的眼神與微笑。音樂演奏,不是本應如此?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作曲家,偶爾演奏。小時候不愛看書,只愛排書。長大後房間卻堆滿了書,凌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