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民族經典之聲──布達佩斯吉卜賽交響樂團
文︰張宜蓁 | 上載日期︰2013年9月10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而匈牙利,一個使用與歐洲大部分主體民族不同語言的獨特國家,她最迷人而鮮明的民族特色,當然也非音樂莫屬。

 

一般人對歐洲音樂的印象,往往僅止於優雅的古典音樂。實際上,歐洲的音樂非常多元,尤其在廣義來說的東歐,多瑙河流經的東半部,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共和國所包涵的巴爾幹半島、北上至烏克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俄羅斯等,都有非常獨樹一格的民族傳統音樂。其中構成東歐音樂特色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來自古代從印度遷徙至歐洲的吉卜賽人。尤其在匈牙利,吉卜賽人(在當地稱為 Roma)素來以他們充滿熱情、大量華麗的即興裝飾音、絢爛快速的技巧、動感自由的音樂演奏方式,詮釋浪漫派古典音樂及匈牙利傳統音樂而聞名。

 

十七世紀末,匈牙利濃厚的保守派天主教氣氛當道,教廷相當反對中產階級興起後所導致對世俗娛樂性音樂的需求,因此禁止當地人民從事相關工作,使得擅長演奏小提琴與欽巴隆揚琴(cymbalum)、並一向被視為遊民的的吉卜賽人在世俗音樂的發展上佔有了一席之地。在大作曲家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的時代,由吉卜賽人組成的大、小型民間樂隊已蔚為風尚,到了十九世紀末,國族主義的盛行與吉卜賽人豪放熱情的演奏風格融為一體,使得這種吉卜賽式風格的大型樂團(Gypsy Orchestra)從原本次級的民間音樂一躍成為代表匈牙利民族精神的主流音樂,遂創造出這種有別於古典音樂之外,最能展現國家特色的民族器樂演奏形態。

 

早期吉卜賽大樂團的曲目和風格以豪邁的節奏著稱,吸引當時歐洲許多浪漫派古典作曲家如布拉姆斯等,融入其個人創作,《狂想曲》(Rhapsody)就是一例。長期在外來政權(先是鄂圖曼土耳其、後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匈牙利,老百姓內心普遍洋溢著對獨立自主的渴望,因而展生了維邦克斯(Verbunkos)這種以獨奏小提琴領軍,帶領樂團從如泣如訴的慢板直到炫技高昂、彷彿萬箭齊發的合奏快板,象徵雖經歷苦難,終將在戰役中獲得勝利之民族情懷的曲式。爾後當匈牙利達到醞釀自由革命鬥爭時期,又產生了柴爾達斯舞曲(Czardas)這種更強調民族舞曲節奏、精神更加明亮而充滿朝氣的樂曲。然而,無論是以甚麼樣的曲式創作,其旋律的鋪陳都少不了「吉卜賽式音階」,也就是產生於中古時期強烈受到中東、土耳其音樂影響的增二度音響,這種帶著辛辣味的特殊音階,正是匈牙利吉卜賽音樂最迷人動聽之處。

 

布達佩斯吉卜賽交響樂團(Budapest Gypsy Symphony Orchestra)成立近三十年,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最著名的吉卜賽大樂團,擁有六十支小提琴、全團約百人的編制。樂團的成立來自一個特別的意外,1985年,當所有匈牙利的吉卜賽樂手都到場參加了上世紀最偉大的吉卜賽小提琴家山多爾.亞羅卡(Sandor Jaroka)的喪禮後,大家利用難得聚在一起的機會演奏,樂團因而就這樣成立了。而當初各路名家好手聚在一同演奏的感動與初衷延續至今,帶領樂團的足跡踏遍全歐洲,從瑞典直到土耳其,在超過五十個著名的音樂殿堂,為聽眾獻上一首首展現極致浪漫精神的澎湃樂章。樂團廣泛的曲目從吉卜賽作曲教父蒙悌(Monti)、帝尼庫(Dinicu),到浪漫派大師布拉姆斯、比才、羅西尼、薩拉沙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配合精采絕倫的編曲與無懈可擊的演奏,展現匈牙利音樂最燦爛輝煌的經典之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專長小提琴與數種民族弓弦樂器,能演奏古典、爵士、拉丁,以及從新疆、印度、
中東、土耳其到巴爾幹的「絲路」音樂;KKBOX 撰稿人與台灣東方世界音樂聯盟藝
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