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類別 |
出版日期 | 2006年6月 |
定價 | HK$180 |
ISBN | 9789628321605 |
發行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
簡介 | 在中國音樂發展的過程中,以洋為重的所謂中西結合,我們得到的只不過是並不時髦的包裝,而失去則是中國人在文化中的尊重!吳贛伯在《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中認為:「一個只會往前看不會往後看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因為,一個民族不清楚自己的來路,就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去路」。為此,他深入香港各個階層和角落,搜集了大量珍貴史料,歷經數載,編著了近27萬字的《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較爲翔實地記述了二十世紀中樂在這個世界著名的殖民地的發展。爲中國音樂界乃至世界研究中國音樂的人們貢獻了一本珍貴的香港中樂發展的歷史文獻。
作者簡介
目錄
前言 目錄 緒論
上篇 二十世紀上半葉 漢民族傳統音樂在香港的流播及其發展
第一章 漢民族的傳統音樂在香港的流播及其發展 第一節 「八音班」與「鑼鼓櫃」 一、「八音班」 二、「鑼鼓櫃」
第二節 「唱八音」與歌壇的粵曲演唱 一、「唱八音」 二、歌壇的粤曲演唱
第三節 青樓藝妓與歌伶的唱曲 一、唱曲的傳承 二、歌妓與歌伶對唱曲的貢獻
第四節 流行的曲種與瞽師、師娘的唱曲 一、流行的曲種 二、南音的代表人物及其傳承
第二章 粵樂在香港的發展 第一節 粵樂演奏家及其作品 一、何柳堂及其作品《七星伴月》等 二、丘鶴儔及其作品《娛樂升平》等 三、何大傻及其作品《孔雀開屏》等 四、易劍泉及其作品《鳥投林》等 五、呂文成及其作品《平湖秋月》等 六、尹自重及其作品《夜合明珠》等 七、梁以忠及其作品《春風得意》等 八、陳文達及其作品《驚濤》等
第二節 程岳威與「精神音樂」 一、「四大天王」的稱譽與衍變 二、「精神音樂」的產生與異化
第三節 香港唱片業中的粵樂 一、錢廣仁與新月唱片公司 二、歌林唱片公司的產品
第三章 音樂社團與音樂活動 第一節 「玩家」與「音樂部」 一、「玩家」 二、「音樂部」
第二節 「潮樂」與「南音」社團 一、潮商互助社音樂組 二、南音社團
第三節 衛仲樂的香港之行 一、衛仲樂簡介 二、衛仲樂的演奏會
第四章 中樂書譜的出版 第一節 丘鶴儔的《弦歌必讀》與《琴學新編》等 一、《弦歌必讀》 二、《琴學新編》
第二節 錢廣仁與何氏《琵琶樂譜》 一、《琵琶樂譜》 二、「十指琵琶」與《琵琶樂譜》
第三節 多種形式的書譜出版 一、《新月曲集》 二、《清韻》與「清韻譜子」
下篇 二十世紀下半葉 現代中樂隊在香港的產生與中國音樂
第一章 現代中樂隊在香港的產生 第一節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初釀時期 一、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民族管弦樂隊 二、中國古典音樂欣賞會(新亞書院國樂會) 三、香港中國國樂團 四、宏光國樂團 五、基督教女青年會中樂組 六、「學友社」中樂組 七、香港電台中國音樂團 八、香港華人文員協會民族管弦樂團 九、香港管弦國樂團 十、香港青年中國民族樂團與香港青年音樂協會
第二節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發展時期 一、民族意識與「文革」的影響 二、夜總會、酒店與「街檔」中的中樂 三、中樂社團及其活動
第三節 七十年代中期以繼——確立時期 一、半職業化的香港中樂團 二、職業化的香港中樂團的成立
第二章 香港中樂團 第一節 吳大江時期及其建樹(1977.6-1985.5) 一、委約作曲制度 二、客席指揮制度 三、樂師考核制度
第二節 後吳大江時期的發展 一、音樂總監關迺忠的任期(1986.3-1990.3) 二、駐團指揮夏飛雲的任期(1992.5-1993.4.1) 三、音樂總監石信之的任期(1993.6-1995.5) 四、音樂總監閻惠昌的任期(1997.6- )
第三章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與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的中樂活動 第一節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的貢獻 一、香港學校音樂節 二、香港學校音樂節的中樂活動
第二節 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的中樂普及教育及其活動 一、中樂演奏培訓 二、有關中樂的音樂推廣活動
第四章 香港學校體制內外的中國音樂教育 第一節 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中國音樂 一、六十年代之前的狀況 二、六十年代之後的進展
第二節 中學音樂教育中的中國音樂 一、中國音樂教育的醞釀 二、教與學的狀況 三、持續的「校本政策」 四、「全人發展」中的音樂教育
第三節 大專院校中的中國音樂教育 一、香港大學 二、香港中文大學 三、香港浸會大學 四、香港演藝學院 五、香港教育學院 六、香港公開大學 七、香港嶺南學院 八、香港其它專上音樂學院
第四節 學校體制外的中國音樂教育 一、私人音樂教室 二、琴行的音樂教室
第五章 香港的中樂演奏家 第一節 香港中樂發展前期的演奏家 一、黃呈權(1910-1967) 二、王粤生(1919-1989) 三、馮華(1924- ) 四、盧家熾(1917-1996) 五、劉天一(1910-1990) 六、林風(1940- ) 七、蔡德允(1905- ) 八、呂培原(1933- ) 九、蘇振波(1942- ) 十、陳蕾士(1917- )
第二節 香港中樂發展後期的演奏家 一、唐健垣 二、阮士春 三、譚寶碩 四、湯良德 五、黃安源 六、顧蕙曼 七、鄭濟民 八、閻學敏 九、魏照群 十、項斯華 十一、陳森林 十二、蕭白鏞 十三、李萍 十四、張向華 十五、王靜 十六、徐紅 十七、蘇巧箏 十八、徐能強 十九、王國潼 二十、雷群安 二十一、其它青年中樂演奏家
第六章 香港的中樂創作 第一節 香港本土作曲家的中樂作品 一、張永壽的中國管弦樂《香港組曲》等 二、李超源的中國管弦樂《薄扶林日落》等 三、東初的中國管弦樂《黃河隨想》等 四、葉純之的中國管弦樂《禪》等 五、羅炳良的箏獨奏曲《賦格隨想》等 六、曾葉發的中樂六重奏即興曲《靈界》等 七、陳永華的四重奏《逾萬山》等 八、陳明志的中國管弦樂《霧鎖香江——給抗非典型肺炎的戰士》等 九、陳慶恩為二胡、琵琶、古箏及敲擊樂而作的《蟾影七迭》等 十、其它青年作曲家的中樂作品
第二節 移居香港的作曲家的中樂作品 一、周書紳的古箏與鋼琴重奏《中國幻想曲》等 二、羅永暉的琵琶獨奏《一筆》等 三、馬文的中國管弦樂《亂世英豪》等 四、吳大江的中國管弦樂《緣》等 五、施金波的箏獨奏曲《望鄉吟》等 六、林樂培的交響敍事詩《秋決》等 七、關聖佑的中國管弦樂《廣東民謠組曲》等 八、陳能濟的中國管弦樂《故都風情》等 九、盧亮輝的高胡協奏曲《香江情懷》等 十、郭迪揚的中國交響樂《鄭和下西洋》等 十一、屈文中的交響音詩《十面埋伏》等 十二、符任之的交響詩《傾國魂》等 十三、關迺忠的《第一二胡協奏曲》等 十四、郭亨基的中國管弦樂《打歌》等 十五、王強的二胡、古箏與長笛三重奏《心酸酸》等
第三節 外籍音樂家的中樂作品 一、衛庭新(Timothy Wilson)的箏、簫二重奏《悟》等 二、紀大衛(David Gwilt)的中國管弦樂《國畫組曲》等 三、白德(Solomon Brad)的中國管弦樂《北國童年懷想曲》等
第七章 香港有關中國音樂的研究 第一節 個人的專題研究 一、饒宗頤關於敦煌古譜與鐘磬銘辭的研究 二、張世彬的《中國音樂史論述稿》與《唐樂新編》 三、陳蕾士的潮樂「二四譜」研究 四、曹本冶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硏究計劃 五、余少華的香港雅俗音樂文化研究 六、徐英輝的中國器樂硏究 七、劉紅關於香港道教音樂的研究 八、陳守仁的粤劇音樂硏究
第二節 研討會的專題研究 一、中國音樂與亞洲音樂研討會 二、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 三、二十世紀國樂思想研討會 四、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 五、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研討會 六、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
第八章 香港的宗教音樂 第一節 香港的道教音樂 一、全真道派的音樂 二、正一道派的音樂
第二節 香港的佛教音樂 一、佛教在香港 二、香港的佛教音樂
第三節 香港基督教的「福音粵曲」 一、基督教音樂在中國的「本色化」 二、香港的「福音粤曲」
第九章 八十年代以來香港有關中國音樂的活動 第一節 「兩局」及其它機構主辦的中國音樂活動 一、香港市政局主辦的中國音樂活動 二、香港區域市政局主辦的中國音樂活動 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音樂活動 四、香港藝術中心等主辦的中國音樂活動
第二節 大陸地區中樂演奏家與中樂團的到訪 一、陸春齡等人的到訪 二、北京中廣等民族樂團的到訪
第三節 黃河音樂節 一、圖片展覽 二、音樂會
第四節 回歸「慶典」音樂活動中的中樂 一、國恥中的「慶典」 二、「慶典」中的中樂
第十章 香港中樂書譜與唱片的出版 第一節 香港中樂書譜的出版 一、香港書店與萬里書店等的出版 二、信誠書局與上海書局的出版
第二節 香港唱片業的中樂產品 一、「藝聲」的產品 二、「百利」的產品 三、「雨果」的產品 四、「龍音」的產品
結束語
後記
圖片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