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錯.美不勝收——我看舞劇帝女花的意象
文︰繆慧儀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帝女花 »
主辦︰香港舞蹈團
演出單位︰香港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 - 22/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作為「香港舞蹈團」2009年的節目頭炮──當代中國舞蹈劇場《帝女花》,由著名劇場導演鄧樹榮及在本地及國際舞壇均享負盛名的舞蹈家邢亮合作創作。他們成功地拼棄了傳統舞劇的形式,以戲劇、舞蹈、音樂三方面配合,重新打造粵劇瑰寶《帝女花》成為當代中國舞蹈劇場,呈獻《帝女花》最唯美的一面。這的確是一大膽的嘗試,除了讓觀眾眼界大開外,也為「香港舞蹈團」重新定位,提昇舞團至另一藝術境界。

 

《帝女花》堪稱唐滌生先生三大名劇之首,曲詞典雅凝煉,除足以媲美唐詩宋詞外,更把角色人物的性格及其在劇中的遭遇,描寫得細緻入微。要在這家傳戶曉的名劇中產生創作的火花,實在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且看在今次「現代劇場」的演繹中,沒有了清楚的劇情交代,改為只從八場戲中每一場的動機與精神中抽出當中富於詩意的地方,編成舞蹈。既要打破常規,又同時要觀眾看得明白,真要懂得好好取捨才行,否則將是「兩頭不到岸」了。很明顯的,這次改編的立意很高,用導演鄧樹榮的話,是要「結合戲劇的具象與舞蹈的抽象,產生一種新的詩意」,要把「《帝女花》每一場的戲劇詩意具象化」。這簡單的說,便是從每幕戲中,找出了一個中心思想,然後根據那些點子,發展了一些平時隱藏在劇本背後的情節出來。

《帝女花》全劇所說的,不再只是周世顯和長平公主的故事,而是由四對不同的舞蹈員演繹的「金童玉女」來貫徹。但「金童玉女」這角色這在劇中的交代略為不明。除了〈上表〉一場,劇中從頭到尾一直站立在台前兩角的一男一女的作用為何?他們是用來交代古代、現代和古現代交界這三段不平凡的時空嗎?這點在場刊沒有仔細交代,相信是要讓觀眾自己意會吧。

 

說到角色,還有一點想提的。劇中每場也安排了字幕說明該場出場角色。這原意是想令觀眾更易掌握台上穿插出現、不同人飾演的角色身分,但筆者認為沒這必要,也未能達到目的。因為反正也不易弄清台上的舞蹈員在演什麼角色和表達什麼事,加上劇中同一角色在不同的分場由不同人來飾演,也有多人同時飾演同一角色的情況。如在〈庵遇〉一場中,就有多個長平公主和周世顯。他們在零亂淒愴的琵琶琴箏聲中跳出一對對的雙人舞,展示古今縱橫交錯的美。畢竟,創作人由始至終也表明這《帝女花》不是用來說劇情的,他們要表達的是意象的東西。那則不應太在乎角色的問題了,對嗎?

 

整個演出是一個新鮮的探索、試驗,給觀眾提供無限思考的空間。劇中每一幕都帶來截然不同的感覺,特別是〈庵遇〉、〈迎鳳〉和〈上表〉這幾場,令人看得賞心悅目,思想像突然間解放了。劇中不僅在意象上作出了新的展示,也在形式上作了好些突破。例如間中播出鄧樹榮與邢亮交流創作意念的對談,又有一編導的角色,話劇化地用語言去臨場指導一段男女雙人舞,反覆解釋動作的要求和意思。還有一段意識流的女子獨白,談論金童玉女和雌雄同體的意念,和只有意象而沒有角色的〈香夭〉。這些都是本地舞蹈團少有的嘗試,可給觀眾帶來舞蹈編排以外的驚喜。

總結整體表現,《帝女花》定必是舞團其中一齣最具代表性及震撼觀眾心靈的作品之一,她的成功代表著香港舞蹈發展的成熟和藝術水平之高,叫香港舞蹈界感到驕傲,令人拍案叫絕。

 

場刊的封面有一行字:「它很美 美得幾近 不可能破」。一個「美」字,道出了《帝女花》這經典的、不落俗套的、悲淒的、超然的美……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繆慧儀